本报长治1月5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一平)襄垣县坚持标本兼治,城乡协调,以国省县乡村道为主线,全面发力,全民参与,强力推进治乱、治违、治污、治路、治理五项环境治理行动,一个月时间使全县面貌焕然一新。城乡群众一致称赞说:路更顺了,景更美了,生态修复了。“五道五治”让襄垣环境越来越好!
襄垣县境内路网纵横,交通发达,全县“五道五治”里程长达1241公里。近十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新材料新能源工业园区也初见雏形,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暴露出来。公路沿线周边垃圾、污水、违建随处可见;作为煤炭大县,地质沉陷和大吨位运输车辆对公路破坏严重,路面坑洼不平、扬尘扬灰普遍;加上环境整治历史欠账较多,路域环境和人居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亟待整治。为此,县委、县政府把“五道五治”作为改善环境、利民惠民的实事来抓,成立领导组,开展了“一线大调研、问题大起底、集体大会诊”,对摸排出的18793个问题提出整治措施,对每条道路设定了整治标准,制定出台了“五道五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五道五治”行动县乡村三级干部千人大会,层层动员发动,迅速掀起全民参与的“五道五治”专项行动热潮。
襄垣县坚持问题导向,把任务分解为14个专项行动,县领导个个有分包乡镇任务,天天下乡督查指导,挂图作战,人人负责。县动态督查组每日流动督查,对存在问题下发督办卡,跟踪督办。组建了由公安、法院等七部门组成的临时联合执法队,开展清理乱堆乱放和违法建筑专项行动。四套班子每周六集中观摩,点评排名,形成各乡镇比学赶超的氛围。县财政先后拨付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五道”沿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治理配套,保证了“五道五治”高效运转。“五道五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已拆除违建18182平方米,粉刷墙体87万平方米,补植补种林木10万余株,清理乱堆乱放2161处,拆除违法广告牌15万平方米,修补路面340处,整修河道100公里。
同时,为确保“治美、治彻底”,襄垣县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参照城市卫生管理办法,按照每300人设置1名环卫员的标准,村村设立环卫员,每人每月发放固定工资300元;每村固定一处垃圾填埋场,每户配发2个垃圾桶,每个农村人口每年发放垃圾清运费15元;以上经费纳入县财政年度预算,乡镇成立不少于5人的环卫队,加强对各村及农村道路周边的卫生督查、经费考核拨付;国省道每2公里配置1个垃圾箱、县乡道每3公里配备1个垃圾箱,由环卫中心定时清运,保证了垃圾不落地、垃圾不出村、垃圾不污路。在208国道(襄垣段)两侧安装了波形钢护栏,规划建设了两个占地150亩的国道服务区,引导车辆进场停靠、商户集中经营,为彻底治理国道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将文化元素植入其中,以培养公民健康生活习惯和打造全域旅游为目标,深入挖掘襄垣千年古县特有的文化底蕴,设计制作文化墙5000余平方米,推进了县城、中心集镇、自然村落的美化建设和品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