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县域活则山西活,县域强则山西强。”同理,县域活则阳泉活,县域强则阳泉强。郊区是阳泉最具发展活力的县区之一,她环抱阳泉市区,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明显,城镇化率达到71.4%,同时具备城郊型、工矿型、农业型县区的特点,是建设阳泉生态新城的主战场。为此,郊区立足实际,积极学习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根据阳泉市“四大定位”蓝图,提出在全市率先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奋斗目标。
率先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阳泉郊区区委书记王明厚说,郊区要铺就三条通往目标的发展道路。这三条道路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走转型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和改进党委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走廉洁发展之路。
不仅如此,在2016年召开全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郊区区长武建功说,结合郊区实际,以生态新城为依托、园区建设为载体、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开放区,走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绿色循环、多元支撑的发展道路。
在阳泉郊区,走转型发展之路,就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障民生、千方百计服务企业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
在发展农业方面,阳泉郊区大力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工程,充分利用郊区设施农业的优势,加快种植“标准园”、养殖“示范园”、休闲“采摘园”、加工“产业园”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工业经济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阳泉郊区首先抓招商建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招商为先、项目为重的原则,举全区之力打造产业集聚区,努力为招商引资奠定基础;帮企业保运行,郊区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企业减负政策措施,用好晋品晋材晋用政策红利,大力开展“百名干部进企业”服务活动,严格落实领导包保责任,积极采取“一企一策”等办法,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拓展盈利空间;抓服务优环境,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郊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使郊区成为要素洼地、发展高地,真正做到“围墙以内是企业的事,围墙以外是政府的事”。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应用力度,力争年内再建一个新型产业孵化基地、新认定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两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在三产服务业发展方面,阳泉郊区以服务阳泉市区为依托,逐步向“东六县”辐射,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养老、文化、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协调北京路局在郊区尽快建设物流中心,加快金亿通商贸物流、通宝鑫能智能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力争中旭鑫源智慧生态医养敬老项目年内开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业和乡村旅游业,建成桃林沟“桃河民俗文化园小吃一条街”项目,不断提高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骆惠宁书记说的这句话为今后郊区率先打造城乡统筹示范区更是指明了方向。
在阳泉郊区,走新型城镇化之路,以“新城、新区、新镇、新村”为抓手,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在加快生态新城建设方面,阳泉郊区把生态新城建设作为头号工程,积极推进3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打造荫营新区。充分利用好政府所在地的优势,尽快启动郊区文化中心建设,增强荫营城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吸纳人口和承载产业能力,抢抓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荫营城的建设品位。推进中心集镇建设。郊区因地制宜,鼓励偏远山区的百姓向中心集镇集聚,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四美两宜”要求,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建设供热、供气管网,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工作,抓好棚户区、城中村、农村危房改造以及偏远山村整体搬迁,加快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步伐,全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