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到鸡年春节了,长治市科技局干部韩卓顾不上安顿家里的事,而是又要去壶关县店上镇关帝村,他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他说,赶在年前,要提早和村里对接好明春的旱地蔬菜技术培训议程,联系好科技专家和优良西红柿、豆角、青椒等种子事宜,以免耽搁了春耕。1月16日下午,记者随韩卓走进了关帝村。
关帝村是长治市科技局帮扶的三个贫困村之一,科技局60名党员和副科级以上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216户、贫困人口556人。每个村都有一名机关干部当第一书记。关帝村去年已经脱了贫,其他两个村将在今年和明年摘掉贫困村帽子。韩卓说:“关帝村虽然脱了贫,但县里的扶持政策还不变,我们还要扶上马送一程。”
关帝村在距离长治市区50多公里的东部山区。进入山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公路两旁田间沟梁的积雪越来越多。昨晚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市区已经消融,但山里却原封不动。车子开进村里,公路上都是厚厚的积雪,厚棉被似的积雪完全覆盖了路两旁的梯田,大路通往家户的小路,都扫出一条人行道来,关帝村显得那么安静、洁净、清净。
进入村委会办公室,村长杨国红和会计正在核算贫困户劳力出工工资明细。杨国红介绍,去年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文化广场,新铺油路1.4公里,通了25户自来水,实现了5个自然村家家户户自来水,还有3处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工程等。这些工程尽量雇用贫困户劳力,以打工形式给务工劳力发工资,有的村民仅此一项就可增收5000多元。
关帝村共有235户600多人,“实际常住人口只有百十来人。”杨国红说:“好多老年人都跟着儿女去了县城或外地。去年108户脱贫,现在全村已经整体脱贫。”他介绍,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真正做到了一个不掉队。去年村里有10户人家享受了移民搬迁补贴,在县城买了房子落了户;村集体经济补贴资金参加了县里蘑菇产业入股,全村村民坐收红利;9个特殊贫困户中,5个安置了村里的护林员,4个为保洁员,分别年增收入3300元和2400元;农业扶持、民政扶持、民生扶持、医疗救助等各项政策全部精准落实到户到人。
村民们这个年怎么过?记者跟着杨国红走进马三宝的小院。71岁的老马挂着老花镜,正在看村里技术培训的小资料,老伴儿在一旁收拾家务。屋子正中的火炉很暖和,火炉旁的纸箱里一只大花猫眯眼团卧着,地下一只小狗毫不认生地撒着欢儿。老马原来是村里的种地能手,“现在不行了,身体老啦,技术也不跟趟了。”老马自己说。杨国红问询老马家里备年货的情况,老马乐呵呵地说:“都备好了,过年孩子们就都回来了。”
现在,关帝村村民的生活比之前滋润很多,粮食自足,菜窖里储备了一冬的蔬菜,公路村村通,水电进家门,国家的扶贫政策几乎覆盖保障了民生的所有环节。
“我们村没有特殊产业,但土地资源不错。”杨国红说:“无污染的山区环境和气候条件,能够生产出优质的旱地蔬菜。这里种植的旱地西红柿、豆角和青椒,质优价高,有人上门收购。我家每年种植2亩旱地菜,一亩能收入1.5万以上。”杨国红的一双儿女正在读大学上高中,“他们俩一年2万多元的开销就靠这两亩菜地的收入。”
村里鼓励帮扶了3户种植大户,他们每户种了30亩地。杨国红说:“现在种地要靠新品种高科技,传统办法和老品种一亩顶多收入千把块钱,而新技术新品种一亩收入就能过万。”为此,长治市科技局把技术培训和引进优良品种作为扶贫的重要工作。连续不断组织旱地西红柿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产业技术、核桃林地连翘栽培技术、微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专业技术培训。韩卓说:“虽然关帝村整村脱贫了,但我们的科技培训还要加强,智力扶持不能停步,要让村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走上稳定小康的大道。”
本报记者 齐泽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