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传统佳节,人们保留和继承了很多传统的过年方式,同时一些过年新时尚也慢慢融入进来。在省城,有市民回到乡村闹红火、背起行囊去旅行、科技馆里学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期间用自己的方式让节日变得丰富多彩。
乡村过年,勾起儿时的回忆
大年初二,杨利平格外开心,爱人和孩子陪她回到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九龙村的娘家。小杨说:“今年阳曲县推出了‘回乡过年体验之旅’活动,我老家就在山西,更要响应号召,回家过年。”
“在我们老家过年可热闹了,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从腊月就开始忙活排练,正月在村里热热闹闹地表演起来。”启程的时候,小杨高兴地对记者说起乡村里记忆中的大年。
小杨一回到家里,立刻就加入到民俗红火表演的行列中,大年初三,表演活动正式开启。“全村的老老少少都出来观看,文艺小分队的队员表演可带劲了,舞龙、划旱船、踩高跷……父老乡亲们看得高兴,我们玩得开心,这才有年味呢!”小杨说:“孩子埋怨姥姥家的红火停不下来,一天比一天热闹,妈妈每天玩得不亦乐乎,连她也不管啦!其实,这几天最轻松最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地玩红火,太幸福了!”
小杨告诉记者:“我们村每年正月里都闹红火,村里民风特别纯朴。我的父亲杨成龙是村里文艺队的队长,每到腊月,父亲带领村民自发排练各种节目,虽然辛苦,但是大家仍坚持排练,为的就是能够在正月里为村民们献上热热闹闹的文化盛宴。我们文艺小分队的成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2岁,老人家都能坚持,年轻人更是认真学习,正月里闹红火的传统才会一辈辈地传承下去。”
大年初六,原本计划表演三天的民俗节目,在村民的一再要求下,仍在继续。小杨说:“我的腿疼得不行,可是心里却美得不行。从初三到初五,这三天里,我们全家齐上阵,老爸60多岁了,风采依旧,老妈也不甘示弱。秧歌队的老姊妹们更是旗鼓相当,热闹非凡!”
九龙村的红火热热闹闹,十里八乡都知道了。正月初七,隔壁村主动要求文艺队去表演。“看,我们村的红火打出了品牌,打出了知名度啦!这场红火持续了5天,表演了10场。父亲说唱戏一般才唱七场,我们都赶上唱戏的了。的确,很多演员都是像父亲那样60多岁了,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我们真的应该向这些老前辈致敬。他们为了文化的传承一直默默坚守着、奉献着。不知道百年以后,这样的文艺活动还会不会保留,至少现在我们乐在其中,和乡亲们一起感受这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承。”
文化盛宴,让食品街更有魅力
在太原,说起好吃的地方,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食品街。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记载了太多人儿时“舌尖上”的记忆。大年初三,约上几位好友来到大年里的食品街。
喜庆的红色、艳丽的紫色、夺目的黄色,五颜六色的服饰搭配在一起,立刻让人感觉春天一下子来到身边。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退休职工用自创、自演的节目为来到食品街的游客送上一道绚丽的文化大餐。参加演出的张师傅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编排的舞蹈和走秀,希望在大年里为市民带来更多民俗风味的欢乐和喜庆。从正月初三开始,我们要一直表演到初七。”
今天的食品街特别喜庆。民俗服饰表演已经美花了我们的眼,食品街上的花灯笼也早早地装扮了起来。机器猫、大公鸡、宝葫芦……各种各样的花灯笼铺天盖地将食品街紧紧地包裹起来。
“原本以为过年期间,食品街很多店铺会关门,没有想到我看到竟是这般热闹的场景,文化与美食都在这里。”同行的朋友说道。
在食品街上,糖葫芦、棉花糖、牙签肉……都出现在游人的手中。距离正月十五还有一段时间,但汤圆已经开始热销起来。在老街大汤圆店铺门口,商家搭起展台开始现场制作汤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滚一滚,捏一捏,雪白的汤圆足有乒乓球那么大,七元一碗的亲民价,大家争相购买。
“吃什么好呢?这里好吃的太多了,吃烤鱼还是喝羊汤?吃火锅还是葫芦头泡馍?”一对青年男女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拿不定主意。“吃烤鱼吧,可是我还想吃一碗正宗的灌肠呢!”姑娘羞怯地笑了。
旅行,团圆在异地他乡
过年,在传统的印象中就是一桌子美味佳肴,一家人团团圆圆。如今,在这种传统过年模式的基础上,又流行一种时髦的过年方式。过年,旅行在路上,团圆在异地他乡。
今年的春节,尚秋香特别期待。因为早在腊月里就与爱人商量,今年过年全家人一起旅行,最终选定目的地——成都。腊月二十七,收拾完房间,贴上春联,全家人就出发了。
“我们首先来到离成都较远的一个农家乐,这里的蔬菜都是自己采摘,每天上午我和儿子就开始下地摘菜,中午自己做饭,农家乐的老板还制作了地地道道的四川腊肉,这些都是我们在太原感受不到的乐趣。”秋香在幸福的回忆中为记者讲述他们一家的过年之旅。
秋香说:“大年三十是在农家度过的,地里面有新鲜的蔬菜,羊圈里有咩咩叫着的小羊,村里面成群的鸡鸭随处可见,乡村里的小狗个头很大,也很友善。可能是农家乐里见到的客人多了,见到我们时还不停地摇尾巴。这一切,都是我们儿时的记忆,那么亲切,那么舒适。”
大年初五,秋香一家去探访峨眉山。冬天的峨眉山银装素裹,浪漫而神秘。她说:“峨眉山的冰雪世界和北方有很大的不同,山脚下,还是满眼白茫茫一片,登上金顶,处处又是晶莹剔透的雾凇,令人叹为观止。至金顶的雪山路走起来要三个小时,我们一路玩乐、赏雪,竟没有觉得冷。那么美的雪景,刚离开又开始怀念。”
“这是一次别样的新年历程,在成都那几天,我们吃得最多的就是火锅,来到成都才知道啥叫正宗的老火锅,如今还是念念不忘。回想起来,那里的庭院、美食、鲜花、戏院、葫芦烙画都将是我美丽的回忆,它将永远温暖我的记忆。这个新年虽然远在他乡,但亲人们都在身边,一路风景,一路欢喜。”秋香翻着手机中的相册,满脸幸福的记忆。
科技馆:梦想与年龄无关
大年初六早上,山西省科学技术馆门票领取处前面排起了长龙。家长们排队领票,孩子们在进口处打闹欢笑,俨然成了一个儿童乐园。
“今天早上特意打电话到科技馆咨询是否可以参观。没有想到今天居然这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来科学的魅力很强大。”领票处,一位家长与记者攀谈起来。
走进展馆,孩子们好奇地在每个展台前驻足观看。“妈妈,你知道吗,太阳距离地球1.496亿千米,而且已经有50亿年的历史,太阳现在还是青壮年哦!”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看着展示图片,还不断地给妈妈讲解。
“我也记不清带他来科技馆多少次了。孩子对宇宙空间特别感兴趣,只要有时间,他就要求来科技馆。孩子有探索的兴趣,我们特别支持。”孩子的妈妈告诉记者。
11点20分,闪电之舞开始演示。一道道闪电就在身边霹雳而来,甚是震撼。年龄小的孩子紧紧抓住大人的手,“妈妈,我害怕!”“不怕、不怕,这是模拟大自然中闪电的形成。”在记者身旁,一位妈妈抱起孩子温柔地说道。随后,工作人员对闪电形成以及闪电时应注意事项进行了通俗的讲解,孩子们认真地听着。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或许这是最生动的自然课。
此次科技馆之行,记者与爱人带着孩子一同参观。孩子两岁多,基本上只是看热闹,深奥一些的展示孩子甚至还不愿意参观。最后,在一面贝壳墙前面,宝宝露出惊喜的表情,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甚是喜欢。记者立刻给孩子拍照,留下这探索的画面。
爱人埋怨,孩子太小,带她来这个地方不合适。刚说完话,就看见一个小婴孩,大概五六个月,爸爸抱着宝贝耐心地讲解着。看来,放飞科学的梦想与年龄无关。(本栏文图由本报记者姚凡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