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平顺县干部驻村共筑“小康梦”

  蹲守驻村实打实 精准帮扶点对点
  本报长治2月7日讯(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申平广 王丽)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精准脱贫进程中,平顺县充分发挥“人”这一主动因素,在“谁来扶”、“怎么扶”上精准发力,162支扶贫工作队,245名“第一书记”下沉扶贫一线,实现所有贫困户“领导干部、机关单位、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五个全覆盖,干群携手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壮丽的脱贫华章。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精准扶贫工作伊始,平顺县就成立了全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和常务副总指挥,并分为四个战区,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常务副县长分别担任战区指挥,四大班子其他领导为战区负责人,具体负责各战区、各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全县各级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深入一线,住农家、干农活,谋良策、解难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山山沟沟”,靠着“滚石上山”的干劲和勇往直前的担当,在挑战中找出路,在困难里寻办法,为广大群众树立起以上率下的良好形象。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上级领导以身作则的示范带动下,一批又一批机关干部全力投身到脱贫攻坚的滚滚洪流中,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带头包村联户,驻村工作队及时入户了解,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全部脱岗到位工作。从“要我去”变为“我要去”,从“慵懒散”变为“比学赶”,全县上下凝聚起一股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省林业厅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帮助帮扶的九个村,成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占60%的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仅可以完成在本村造林、抚育、林下种植的任务,还可以对外承接造林项目。住在杏城镇十字和村的苏显民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都是自己挑水喝,自从市里的李金玉书记来了以后,自来水也直接通到家了,出村的路也打通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也变好了,真是一天一个新变化。”在平顺,像省林业厅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金玉这样扎根基层,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扎扎实实走村入户的干部还有很多。
  为激励更多干部的工作热情,平顺县还制定完善了考核评价机制、导向激励机制和督查问责机制,定期对党员干部落实“一户一台账、一户一对策、一户一帮扶、一年一结果、一年一检查”情况进行考核,对驻村帮扶工作队进行综合评价,将干部驻村帮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在一线考察和培养干部。对部分群众不满意、工作表现差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实行“召回”制,退回原单位。在督查问责中坚持问题导向,延伸督导内容,选派12个督查组采用“查实情、找问题、访实效、提要求”的方式,对单位帮扶情况、驻村帮扶干部和“第一书记”到岗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县通报,工作作风为之一肃。制度制约和导向激励确保了帮扶干部“人到、心到、责任到、支持到”,“下得去、呆得住、用得好”也成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农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平顺县焦底村第一书记崔红,常年驻村工作,给村里建设了黑山羊养殖场、粮食加工厂、蓄水池;县人大选派到秦光村的“第一书记”张斌,在单位的帮助下,加强与旅游、水利、林业部门沟通,积极协调乡村旅游发展项目100万元,栽植连翘经济林600亩,种植党参、柴胡、黄芪360亩;东罗川村第一书记王振忠和老百姓一道对村庄进行了整体的美化、净化和绿化,建起垃圾池9个,修建水渠192米,硬化路面2180平方米,将出村1800米道路由3.5米拓宽到6.75米,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改善了村容村貌……各类“到村、到户、到位”的帮扶措施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着村里的贫困面貌,也让越来越多贫困户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迸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强能量。
  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做农家事,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百姓谋取福利……千余名机关干部犹如星星之火撒在了平顺这片热土上,渐成燎原之势。如今,村容村貌变得更美了,村民致富积极性更高了,党群干群的关系更和谐了,广大“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已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和推动农村扶贫攻坚的生力军,赢得了群众的称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07期

  • 第2017-02-06期

  • 第2017-02-05期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 第2017-01-26期

  • 第2017-01-25期

  • 第2017-01-24期

  • 第2017-01-23期

  • 第2017-01-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