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医共体”建设的大宁实践

  •   山医大二院医疗扶贫队骨科专家,在手术中,向基层医院医师手把手传授新技术。

  •   1月15日,寒风凛冽,雪花飞舞。而大宁县的百姓却似乎忘记了这寒冷,兴高采烈地等待着。下午3点整,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卫小春的共同见证下,山西医科大第一医院院长王斌全与大宁县县长樊宇签订了共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大宁分院的合作协议!
      它,打响了山大一院对大宁县的对口支援医疗扶贫工作的攻坚战,也将为当地的百姓带来不走的专家医疗队。
      贫困县的医疗条件差,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集中,怎么办?
      偏僻的地域、欠发达的经济,往往会让当地医卫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从而严重制约其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地处临汾市西部的大宁县就是如此。
      “我们医院开放床位100张,共有正式干部职工117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仅有5人。年均门诊人次29000余人次,住院2000余人次,手术130余例,病床使用率仅为50%。”该县人民医院院长雷瑞芳向记者介绍说。
      2013年以来,省卫计委安排各级医院对该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的集中救治问题。从2014年3月开始,山医大一院正式派遣临床医疗与护理专家进驻大宁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2015年,大宁县被列为全省唯一一家医疗精准扶贫试点,至今,山医大一院已接连派出了两期医疗专家队,进驻该县人民医院。
      “如何让大宁县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让因病致贫的大宁百姓尽快摆脱病患,去创造健康幸福小康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医疗队的帮扶首先要精准定位,要根据当地疾病谱以及当地群众真正的医疗需求进行建设和帮扶,还要把医疗靠前、把科普宣传做到位。”王斌全说。
      被派往大宁的山医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阳告诉记者:“我们以‘二甲’评审为契机,帮助大宁县人民医院在工作中积极查找存在的问题,纠正不合理的工作模式,将对口支援工作从单纯技术帮扶延伸到医院管理中,全方位地提升该医院的水平,大宁县人民医院当年就顺利通过了‘二甲’评审,迈上了医院发展的新台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扶工作不但要“输血”,更要“造血”。山医大一院医政管理科副科长李翠丽向记者介绍说,在帮扶形式上,该院除了“派下去”,还要“接上来”。截至目前,该院共派往大宁县人民医院33位主治医师以上级别医师,分别在21个专业领域进行指导帮扶,派驻人员驻守时间根据专业性质不同分3月、6月不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三年来免费培训了大宁县医院骨干医务人员38人次。
      一分耕耘一分回报,从2012年到2015年,大宁县人民医院主要医疗指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门诊人次提高了22.77%;住院人次提高了16.56%;医疗收入提高了42.86%。
      “大宁县人民医院的管理水平就是和前几年不一样了,从医疗设备到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连我们临近几个县的病人都就近来这里看病,不仅节省了到外地住院往返的费用,而且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治疗,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这是记者在大宁医院采访时,一位患者对该院的评价。
      建设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让山医大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造福吕梁山区的老百姓
      但大宁县人民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却还面临着瓶颈问题,一是缺乏人才,二是基础设施落后。
      “整个医院医护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人都不够,更谈不到缺乏人才。目前,大宁县医院卫生服务能力仍严重不足,县医院28人执业医师队伍中只有4人第一学历为本科”。被派驻当地的,山医大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爱民如是说。
      雷瑞芳也很无奈:“我们大宁医院缺医卫人员,也曾经想通过招聘方式引进一些人才,可是能招到一个本科生真的不容易,医卫专业的专科生能来就很不错了。”
      “为了给当地培育一些人才,我们医院也把当地的一些医卫人员‘接上来’,只是,学习中,一部分人显得比较吃力。” 李翠丽也向记者介绍了当地医卫人员的相关情况。
      “该医院基础设施也落后,80年代建设的住院楼没有一间厕所,一年只开展十几台手术,肾衰患者要每2-3天去蒲县或临汾才能进行透析维持生命,本县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的医疗费80%以上用于在县外的医疗机构就医。患者依然流失严重、转诊率高!”李爱民向记者介绍说。
      这是基层医院面临的普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许多地方在推行“医联体”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大医院派专家定期去基层医院出诊。虽然出诊效率高,但这种方式难以形成顺畅的院际双向转诊,且在诊断和治疗的延续性上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患者仍需到大医院就诊,仅靠技术联盟,很难实现真正的一体化,让分级诊疗陷入形式化。
      “大宁县是个老区,地域优势比较好,周边有四、五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大宁县为依托伸展出去50公里内至少有五个县,若是借该县医院新建的契机,将其拓展成一个区域性的医院,一定可以帮助吕梁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让他们不用出县就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几番考察调研后,新的想法在王斌全的脑海中形成。
      “我们经与大宁县委、县政府反复切磋商议,终于达成协议,决定建立一所‘留得住、走不了’的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大宁分院,让山医大的技术力量、人才力量、管理力量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真正造福吕梁山区的老百姓!”
    区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的特点是服务、责任和发展三位一体
      李翠丽认为,这个“医共体”实际上就是服务、责任和发展三位一体的区域医疗共同体,这三个方面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具体做法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建立责任共担、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医防融合。与当下推行的医联体相比,成员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帮扶是全方位的。
      李翠丽告诉记者:“如今,合作协议已签订。按照协议,大宁县政府将该县人民医院委托给我们医院管理,共建大宁县人民医院,服务于大宁以及周边吕梁山连片集中贫困地区群众。当地政府负责出资,我们医院负责技术。现在,我们正在对当地医院改扩建图纸的设计进行技术指导,之后,再根据项目进度做好每一项工作,努力将项目落地。”
      “分院建成后,将采用理事会管理模式。山医大一院将选派管理和医疗技术人员主持新医院的内部运行管理和各临床、医技科室业务工作,组建管理及技术核心团队,建立统一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并提供远程会诊技术支持。搭建高端远程诊疗平台,及时为托管医院协调安排远程会诊需求,让‘人才少跑路、信息多跑路’。并积极推进双向转诊模式,按照‘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康复回基层’的基本原则,在门诊挂号、收治入院等方面提供转诊绿色通道,按照院内转诊待遇优先安排托管医院上转的疑难危重患者诊治。对病情稳定、恢复良好、适宜回基层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的患者优先引导下转托管医院相应科室。”对未来,王斌全充满信心。“当然,我们医院还要承担起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并不参与经济利益的分配。”
    这种模式,能够引得进人,留得住人,培养出人
      “按照协议,大宁县医院目前在编职工115名,10名空编和在编职工退休调动的退出编制交由托管医院组织招聘。托管医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可自行聘用卫生技术和辅助岗位人员,聘用人员与编制内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李翠丽向记者介绍说。
      这样的人才管理方式,加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大宁分院这个牌子,究竟会给大宁什么?
      合作协议刚刚签订,当时在场的一位该县政府负责人说:“这样的人才管理方式加上这个牌子,给了许多医卫人才公平发展的机会。县医院要招医卫人员就容易多了,招的人层次也会高很多,这有利于改变医院的人才结构,也能为这儿培养出一批接地气的医卫人才,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90%患者不出县’的战略目标。”
      这一模式得到了王安培的充分肯定。他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设备配置比较缺乏相对好解决,最难办的是人才问题,而通过“医共体”这样的方式,能够引得进人,留得住人,培养出人,是解决人才的缺乏的很有效的措施,意义重大。对落实国家“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健康扶贫指示,是一项强有力的保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12期

    • 第2017-02-11期

    • 第2017-02-10期

    • 第2017-02-09期

    • 第2017-02-08期

    • 第2017-02-07期

    • 第2017-02-06期

    • 第2017-02-05期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