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正是一年投资者购买理财的好时机,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各样理财产品,其年化收益率也较平时高一些,那么什么样的理财产品受欢迎,今年的趋势又将如何?近日,记者走访省城各家银行一探究竟。
购买银行理财正值好时机
“我把钱分散在各个银行中,每家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买五万,到期了再买。做理财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资金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就我个人而言,年纪还不大,对资金不敢有太大风险的投资,所以理财都是保本的短期理财,挣大钱肯定谈不上,但一个月还能挣上几百块钱的买菜钱。”2月5日,记者在平安银行碰到了最近半年一直热衷于理财的王女士,自己去年刚结婚,父母给了一些私房钱,都买了理财产品,理财前每个银行都要做个风险评估的,从这个评估上看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只买保本理财产品或者稳健性理财产品,临近年底,发现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比前几个月要高出不少,又把年终奖集中起来买了一期。
春节刚过,记者走访了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点发现,与前段时间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慢慢调高,各大银行理财柜台前也变得忙碌起来,有的理财经理同时需要接待好几拨投资者。在中信银行双塔寺街支行,投资者李女士正在咨询理财产品:“我2016年10月份买的一款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3.8%,当时都算是高的,怎么现在推出的产品收益率都在4%了?”问了几句后,马上购买了产品期限为35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00%的稳健性理财产品,算下来比10月份购买的多一百多元。记者也发现,目前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大部分在3%左右,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在4%左右,部分银保产品最高收益率达5%以上。
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维持低位
对于常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收益率仍旧是他们关注的最重要因素。中信银行理财经理小马告诉记者,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跌,年末才有回升。银行在过节的时候会推出一些节日专属的理财产品,吸引客户积极购买。而且今年元旦和春节距离比较近,所以这两期推出的都比较高,过完春节之后,理财产品利息也许就会一路下降。
记者从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发布的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报告中了解到,2016年银行理财整体下跌,但未来仍是稳健投资首选。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所有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0万多款,相比2015年增加了10%,虽然规模有所扩张,但平均预期收益率3.81%,直到年末才稍有回升。纵观这两年的统计数据,银行理财产品在逐年下降,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增速放缓,收益率也在整体走低。
那么,今年理财产品收益预计如何?晋商银行理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内还是维持在低位。他表示,现在理财产品竞争比较激烈,互联网金融、股市、证券公司等都抢走一杯羹,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经逐渐减退,但是银行理财产品也有无法超越的优势,风险低,稳定性高,对于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资者来说,仍然是首选,尤其是老年人的投资首选。
净值型理财产品或成趋势
买理财是机遇与风险并存,投资者一方面要抓住良机,另一方面也要懂得规避风险。
晋商银行小谭告诉记者:“保本和非保本理财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保证客户本金的安全,保本型理财产品是指银行按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指银行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产品。从安全性上讲,理财产品非存款,存在一定风险,根据收益类型不同,产品承担的风险不尽相同,其中保证收益型产品只能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只保证本金,不保证理财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不保证本金和收益。购买理财产品时候,一定要考虑理财产品的风险,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听别人说哪个高就买哪个,得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还是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财知识。”
同时,多家理财经理也表示,银行都发行了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不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告知并付给投资者,而是以产品净值的形式定期公布。净值型产品每周或每月都有开放日,申购赎回相对更灵活,同时会定期披露收益,比银行传统的理财产品更加透明。虽然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很小,但其增长势头非常迅猛,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净值型理财产品或将是银行理财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一再强调,投资者在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初步涉足理财市场的投资者或者风险评估较低的投资者更需谨慎。
本报记者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