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打造示范园 成立合作社—— 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帮助代县高街村村民脱贫纪实

  代县峪口乡高街村有274户、600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196人。全村耕地面积891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如何在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帮助这个村的贫困户脱贫呢?两年多来,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扶贫工作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解答这个问题。
  高街村农民在扶贫工作队郭耀文、韩永明、樊丽生的帮扶下,开始学习科学种田,走科技增收之路。经过不懈的努力,该村去年农业经济总收入上升到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
  高街村作为高水肥地区,特别适宜立体种植,但多年来一直没有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去年,扶贫工作队重点在该村打造了360亩农业科技立体种植示范园区,帮助农民成立了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无偿提供了“瑞普909”和“晋玉18”玉米优良品种,对玉米间作的地豆、小葱等采取了富硒栽培措施,指导农民靠富硒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增加了收入,改变了以往“货等人来收,价由别人定”的状况,产品远销上海、北京、朔州、神池、五寨、左云、右玉等地,平均亩收入5000多元,比单纯种植玉米户均增收1400元。
  农民高富德种植的10亩玉米,在使用了“瑞普909”玉米新品种后,增产增收效果很明显,收入2.4万元,高富德切实感受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收益。
  同时,扶贫工作队利用该村独特的小气候优势,帮助该村农民建起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15座,所种绿色无公害蔬菜达到了春季提早上市出售,秋季推迟上市出售,在销售上打了时间差,让农民增加了收入,15座大棚纯收入13.5万元,户均增加540元。
  针对该村种植户农民缺少农科技术的现状,扶贫工作队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专家咨询、实地观摩、发放农技资料和在农闲时播放VCD等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传授相关知识。去年以来,扶贫工作队已举办各类农技培训十余次,发放各类农技资料、书籍、挂图千余份。
  高街村地块小,而且不规则,不适合机械耕作,扶贫工作队为解决间作地豆种植投工较多的问题,对农民原有的玉米播种期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工投入。
  对务农的农民来说,一年中只有两个时节,一个是农忙,一个是农闲。为了解决高街村农闲时节农民无事可干的问题,扶贫工作队又将玉米研究所的实用新型专利——玉米授粉袋加工业务提供给该村农民加工,让利于民,使该村妇女足不出户就可有钱赚。
  不仅如此,扶贫工作队还帮助该村的13名青年农民办理了就业失业登记证,通过与市劳动就业局协调配合,目前已安置5名青年农民到青岛汉阳机械厂就业,4名青年农民到烟台富士康企业就业,使他们增收致富有了保证。

本报记者 王雁 通讯员 石俊文 刘睿 刘永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20期

  • 第2017-02-19期

  • 第2017-02-18期

  • 第2017-02-17期

  • 第2017-02-16期

  • 第2017-02-15期

  • 第2017-02-14期

  • 第2017-02-13期

  • 第2017-02-12期

  • 第2017-0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