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脱贫攻坚的“平顺路径”

  乡村旅游带动5700多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3万元,越来越多的群众干上“旅游活”,吃上“旅游饭”;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6798万元,补齐49个整村脱贫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1.5万多贫困群众享受到国家普惠政策……回望2016年平顺县脱贫攻坚工作,一幅幅画面,一串串数字,一处处变化跃然眼前。统计显示:去年平顺县49个贫困村有序退出,2597户、7562人实现脱贫,超预定目标982人。
  2016年是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平顺县在推进工作上,一手抓脱贫攻坚谋篇布局顶层设计,一手抓重点工程专项行动启动推进;一手抓政策要素综合投入,一手抓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制度约束,走出了“精神推动、机制创新、产业支撑、短板补齐、兜底保障”的脱贫攻坚“平顺路径”,交出了“效果真实、数据准确、上级认可、群众满意”的脱贫攻坚“平顺答卷”,全县上下形成了浓厚的首战首胜氛围,亮点频闪、捷报频传。
  产业扶贫,精度决定效果。旅游业、光伏发电、中药材三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作为脱贫支撑,通过产业项目紧联、扶贫资金紧跟、扶持政策紧随贫困户,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出诸多新模式。在全域旅游加快推进中,着力构建旅游业与贫困群众增收的利益联结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当地贫困群众从事第三产业。在中药材产业规模扩大中,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出台《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试行)》,推动特色优势农业快速发展。
  瞄准最需要的地方、最应该帮助的人、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该县把社会保障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尤其是对因病、因学致贫等老大难问题,创新加力,切实拿出了“新方案”“硬办法”。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施,家庭医生服务覆盖所有贫困家庭,贫困群众医药报销比例全面提高,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率先对2870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教育资助全覆盖。
  不仅在扶贫内容上进行创新,平顺县还在长效的扶贫机制上进行探索。党员队伍动起来,脱贫才能快起来,创新实施“三带九联”工作法,“村村联建”促脱贫模式被《经济日报(内参)》刊登,并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100个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出台了《关于建立“五帮联动”精准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162个驻村工作队、245名驻村第一书记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倾尽全力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同时,制定了考核评价机制、导向激励机制和督查问责机制,把脱贫成效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评选劳模、推荐先进、选拔调整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贫困村退出后,攻坚期内国家及省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从而助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抓扶贫。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申平广 王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20期

  • 第2017-02-19期

  • 第2017-02-18期

  • 第2017-02-17期

  • 第2017-02-16期

  • 第2017-02-15期

  • 第2017-02-14期

  • 第2017-02-13期

  • 第2017-02-12期

  • 第2017-0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