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首批33个贫困村的脱贫,代县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县上下脱贫攻坚的士气倍受鼓舞,为2019年全县整体脱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壮大村集体 村企共谋脱贫路
聂营镇窑子村紧靠马鬃山石占梁,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全村100户,223口人,拥有1615亩耕地和8000多亩荒坡荒沟。因该村背靠大山,铁矿资源丰富,该村周边先后建起3座铁矿。
该村党支部、村委会抓住这个机会,流转600亩荒坡荒沟流转给矿山企业,每亩每年可获得补偿款900元,年可收入54万元。这笔资金,除了用于发展村内公益事业外,每个村民每年可分得现金1500元。
不仅如此,窑子村与企业结成了帮扶对子,村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为村里绿化、修路、扶贫济困,办实事,实现了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窑子村的32个青壮年劳力就在铁矿选厂打工,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率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两委”便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2015年,该村在代县水利局的帮助下,投资20.84万元打了一眼160米深的深井,并进行了机电渠配套,不仅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还使原来的200亩旱田变为水浇地,仅此一项年可增收15万元。
此外,该村还有500多亩核桃林。目前,核桃树已开始挂果,可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尝到甜头的干部群众准备投资58万元,整理土地200亩,全部栽植核桃树。挂果后,全村700亩核桃林按保守估计每年可增收50多万元。
科技送下乡 农民增效更增收
在峪口乡高街村,只要谈到脱贫攻坚,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我们村能脱贫致富,全靠驻村工作队给我们送科技啊!”
原来,高街村的驻村工作队来自忻州玉米研究所,队长郭耀文和两名队员都是所里的农科专家。2014年4月驻村以来,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先后联系本所和其他科研机构的20多名专家来村里传授玉米栽培、立体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种田的有关知识,帮助农民靠科技致富,使科技之花在高街村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工作队将本所研究培育成功瑞普909和忻育108两个玉米新品种带到了高街村,为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在村里建起300亩示范园区,采用与富硒地豆套种的方式,进行高产高收试验示范。每亩套种田地豆收入2000多元,玉米收入1300多元,合起来就是3300多元,比单种普通玉米增收两倍多。
由于缺乏管理技术,该村的15座蔬菜大棚效益一直不高,工作队进村后,主动向大棚种植户传授科学管理技术。目前,每座大棚的收入都达到了万元以上。同时,他们还主动为村里种植西瓜、甜瓜、特色蔬菜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工作队不仅为高街村输入了技术,还将劳务输出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工作队组织了13名45岁以下的青壮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取得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后,郭耀文和该村第一书记韩永明亲自带着他们到青岛汉阳电子厂和烟台富士康公司推荐就业,帮助他们找到了工作。
如今,高街村74户195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00多元。
林果地里下功夫 培育致富“摇钱树”
枣林镇的鹿蹄涧村,是北宋杨家将后裔定居的地方,因著名的杨忠武祠坐落在该村而远近闻名。该村396户,894口人,其中有贫困户107户211人。村里共有耕地6800亩,人均耕地7.6亩。
由于该村土地宽广,且地处半坡丘陵地带,适宜发展林果业生产,在十多年的退耕还林中,该村先后栽植了2500亩仁用杏,1300亩酥梨和玉露香梨,还有300多亩核桃和部分白水杏。但因干旱缺水,收益一直不高,难以甩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2年,该村两委换届,新的两委班子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鹿蹄涧村的落后面貌。他们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林果地里打了4眼深井,修了4座蓄水池,埋了15000米输水暗管,修了5000多米U型渠,采用二级提水的方式,将2000多亩旱坡地果园变成了水浇地。同时,该村利用峨河南水北调工程,浇灌繁代大渠以南的1000多亩酥梨地,彻底解决了4000多亩经济林因干旱缺水效益一直不高的问题。
2016年,该村2000多亩仁用杏平均收入七八百元,最高的达到1500元;1300多亩酥梨亩均收入2000多元,最高可达到4000多元;300多亩白水杏和玉露香梨亩收入达到六七千元。全村4000多亩经济林真正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和摇钱树,村里1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45元,成为全县靠干鲜水果经济林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下一步,鹿蹄涧村准备结合杨忠武祠和杨家将文化的开发,举办杏花节、梨花节、名优水果采摘节活动,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专项资金作用大 养牛致富有盼头
地处大山深处的新高乡张仙堡村是一个靠养牛脱贫致富的山区典型。
张仙堡村位于代县南部的大山深处,周边群山林立,沟壑纵横。全村户籍人口有153户350人,其中贫困户有52户113人。养牛在张仙堡村传承多年,现在全村有4户养牛大户,养的较少的有23头,养的最多的则有200多头。
张仙堡村主任陈计平,便是从9头牛起家,通过多年的繁殖,除每年出售十多头外,现在仍存栏30多头。问起他去年的收入,计平憨厚地笑笑说:“还可以吧,连大带小卖了19头,一共卖了11万元。”
养牛大户的示范带动使张仙堡村的干部群众深深感到,发展养牛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好选择。但不少贫困户由于缺乏购买母牛的资金,只能望牛兴叹。
去年,代县给张仙堡村一次性下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扶持该村发展养牛业。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经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一致决定用这笔钱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牛棚、购种牛,帮助他们养牛致富。
如今,该村已购回种牛34头,采取贫困户持股、集中饲养、繁殖发展、按股分红的方式,组建了养牛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铺下了养牛致富的幸福之路……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 通讯员 杨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