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留住“纯手工时代”的乡愁

  —— 新绛信用社扶持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纪事
  新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历史悠久的古迹。在岁月长河里,勤劳智慧的新绛人民有着辉煌的艺术创造,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的美誉。
  随着历史的跌宕起伏,这些手工制品也命运多舛。为使这些传统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新绛信用联社结合地域特色,有的放矢,以“三新”扶持“三店”的全新理念,在支持传统工艺与特色产业中使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更加凸显。

快贷服务,助兴“创业新店”红红火火


  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可以说是新绛县的一张名片,它用汾河千万年沉积的特种胶泥加工烧制而成,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
  龙兴镇侯庄村裴林虎钟情于陶艺钻研,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从事工美陶艺事业,并逐步走出了一条陶艺产品的研究制作新路。在裴林虎的悉心培育下,其子裴俊清2007年,考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专业进行学习,师从国际知名陶艺大师张玉山先生数年。2015年,回到家乡的裴俊清和父亲商量,准备创业,大力推广澄泥砚。父子二人,一有经验,二有技术,三有想法,一拍即合。然而,资金让他们犯了难。盖厂房、购机器、建烧窑……都需要花钱,可这笔钱从哪儿来?
  通过“快贷直通车”,新绛信用联社迅速派客户经理上门进行贷前调查。考察了解到裴林虎父子的情况后,给予了十万元贷款。裴林虎拿到这笔贷款时说:“这可是‘及时雨’呀,一来改善了员工的办公环境,二来引进了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制作设备,产量大大提高。”
  目前,通过努力,除了澄泥砚,他们还推出了关公文化产品、仰韶文化产品、仿古影壁、土陶、茶具、花器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及肯定。

随用随贷,助推“后厂前店”越做越大


  初冬时节,记者一行来到龙兴镇张庄村王氏笤帚加工厂。捆绑好的笤帚已经装车,等待发往全国各地;成吨的原材料存放在库房;五六个工人正在加工笤帚,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张庄村素有制作笤帚的传统。2002年,从父亲那里学到手艺的王军伟办起了笤帚加工厂。这是一个典型的后厂前店“样板”,加工厂设在村里,网店、微信等都是门店。凭着“诚信立业,质量为本”这一原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他的笤帚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韩国。50多岁的苗梦云是张庄村人,在王氏笤帚厂已经干了十余个年头,编织笤帚的动作十分娴熟。她说,在这里干,是计件工资,干多少挣多少,不出村门就可以养家糊口。王氏笤帚厂的十几位工人绝大部分都是苗梦云这种情况。王军伟动情地说:这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笤帚,其实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求比较严格,特别是纯手工打造的笤帚,可以说每一把都浸透着工人师傅的心血。“从进原料,到挑苗、泡苗、编织,之后去壳、齐头,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加工出来的笤帚质量过硬、结实耐用。”他说,目前,王氏笤帚厂主要生产以芒花、高粱、稻草为原材料的三种笤帚。
  前些年,王军伟在信用社10万元贷款支持下,使笤帚加工越做越大。如今,王氏笤帚厂在全国同行业内都数得上名号,年销售笤帚100多万把,年产值600万—800万元,既解决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又消化了当地加工笤帚的原材料。与此同时,王军伟还计划在邻村娄庄村及临汾吉县设立加工点。由于信用良好,在“支农惠民、精准扶农”现场放贷会上,王军伟再次获得20万元的授信。

精准扶持,助力“百年老店”推陈出新


  “那50万元贷款非常及时、非常给力。”一见到新绛联社客户经理,大唐云雕漆艺厂负责人梁杰就满怀感激地说,“贷款全部用来研发新产品,市场效果很好。”
  “云雕”又称“剔犀”。这种工艺是用两种以上天然漆在制好的木胎上有规律、逐层次地累积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楚可见的层层漆纹,大多是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故被称为“云雕”。在新绛,云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漆艺术。上世纪80年代末,梁杰的父亲与六七位志同道合的漆艺师傅在龙兴镇店头村创办了大唐漆艺厂。梁杰说,“在父亲手里,他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门手艺保留、传承下来。”
  2012年,梁杰接手了漆艺厂。他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注重云雕实用性的开发。经过三年的摸索、探究,该厂终于有了一个划时代的更新,那就是生产云雕家具,制作的物件大了,成本就增加了,加上生产周期长,资金就周转不过来。资金却成了最大的问题。新绛信用联社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力支持。根据漆艺厂的经营状况,主动上门营销放贷50万元。
  云雕家具集实用性、欣赏性、收藏性于一身,一出现就在中国工艺家具占据了一席之地。大唐云雕漆艺厂生产的“云雕”家具继承并发扬了古老传统工艺,填补了“漆器文化”的一个空白。
  笤帚、云雕、澄泥砚,只是新绛联社扶持“三店”的一个模式,之后信用联社又走访摸排,他们按照“三店”模式分类,建立客户台账信息共计533户,其中“百年老店”278户、“创业新店”204户、“后厂前店”51户。截至目前,他们已对54户进行了信贷扶持,总金额1462万元,其中“百年老店”26户1014万元,“创业新店”26户418万元,“后厂前店”2户30万元。
  传统工艺需要薪火相传。经济搭台、工艺唱戏,他们为留住“纯手工时代”的乡愁而携手共进。

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梁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26期

  • 第2017-02-25期

  • 第2017-02-24期

  • 第2017-02-23期

  • 第2017-02-22期

  • 第2017-02-21期

  • 第2017-02-20期

  • 第2017-02-19期

  • 第2017-02-18期

  • 第2017-02-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