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第三次大督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煤炭钢铁去产能共涉及25座煤矿和1户钢铁企业,共需要安置职工31662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已安置职工31586人,安置率99.76%。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3万多职工的转岗和再就业,“啃下”了这块被公认的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中“最难啃的骨头”,稳妥地解决了人员分流安置问题,这一方面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得力,一方面得益于3万多名企业职工义无反顾地响应国家号召,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为山西转型发展、为全省实现小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企业和职工主动担当
2016年4月,山西焦煤双创中心开张了。焦煤集团汾西矿业公司工程处的张金鑫,带着12名工友来到这里,成立了一家培训公司。在这里,张金鑫和他的伙伴可以享受国家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和双创中心的服务,并且还可保留与汾西矿业公司的劳动关系,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工龄连续、社会保险等一样不会落下。目前,共有40家小微企业正在接受孵化。
“我们通过成立双创中心,以转型升级促进去产能,以双创带动转岗分流,实现职工‘转岗不下岗、分流不失业’。”焦煤双创中心主任郝志伟说。
根据焦煤集团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西山、汾西等7个子公司将各建成一个综合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其他子分公司将建设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充分服务职工创业创新。
像张金鑫这样的职工全省各大煤矿企业还有很多。他们听从组织和单位的安排,或转战新的工作岗位,或主动转型创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去年以来,面对煤炭困难的经营环境,我省各大煤企纷纷为职工寻找转岗就业的新起点。晋煤集团向非煤产业转岗分流,古书院矿近900名职工转向了超市等煤炭主业外的其他产业;潞安集团把其新发展的光伏发电、生物化工、农业产业化等项目作为转岗新机遇,持续推进富余人员的分流转岗;同煤集团需安置分流职工6026人,他们将职工分流安置在集团所属的同忻、塔山、麻家梁等千万吨级大煤矿,同时向集团电力板块——塔电二期分流,最大限度保留煤电专业人才,在全省最早完成了安置任务,安置率100%。
2016年以来,我省各大煤企迎难而上,“一企一策”,采取内部安置、外部分流、转移就业、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种方式进行职工安置,去产能工作得以稳妥推进。
政策措施得力到位
今年年初,省人社厅开始采集去产能企业职工实名制信息,目前已录入信息35608人。
“我们将根据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分流安置职工落实帮扶政策,提供精准的就业创业支持。”省就业服务局就业援助处副处长张永莉说。
2016年4月,《山西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印发后,省人社厅出台了《关于全力做好就业安置工作的实施细则》等3个实施细则。随后,省人社厅等8部门又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
“我们制定政策的思路是,把企业门外的政策放在企业门内。”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副调研员侯勇梅说,“以往,有些政策只有企业之外的人员才能享受;这次,只要能给企业的政策都给企业。”
实施意见详细规划了内部安置、外部分流、转移就业、创新创业、自主择业、培训转岗、内部退养、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多种分流安置方式。在坚持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突出了政府部门的帮扶作用。除中央专项奖补资金和省配合奖补资金外,我省还将从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中支出22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内部转岗安置、对外转移就业、职工创业就业等。
3个实施细则推出后,省人社厅等部门先后20多次到煤企调研,了解企业和职工需求,解释政策。在参加调研的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副处长贾新明看来,除了政府支持、企业重视之外,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也让企业在职工安置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保障分流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多层次帮扶拓展空间
“平均年龄偏大,一般在40岁以上,大多数已失去进入新领域的竞争力;文化水平不高,所掌握的技能也相对单一;大多数人都已习惯在原单位日复一日地工作,自谋职业与创业的能力很低。”省人社厅厅长白秀平分析道。
其实,煤炭行业转岗和分流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远不止这些,涉及面广、人员多、结构复杂。为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进而为职工安置拓展空间,我省多层次、大力度帮扶企业。
加快建设国际煤基低碳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等38家国内外一流煤基低碳研发机构,设立新动能培育专项资金,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催生产业变革。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打出帮企组合拳。2016年,在缓缴资源价款、降低用工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扩大电力直接交易等方面出台10条措施,为企业减轻了负担。在2016年第三季度,还启动了“万名干部入企”服务,收集需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8800多个,已解决近94%,极大提升了企业发展信心。
“我们将在转岗分流和培训、社保关系处置、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继续加强政策指导,提供优质服务、上门服务,特别是把支持创业就业的各项资金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支持帮助煤炭企业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白秀平说。
本报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