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产品,不该“内外”有别

  据报道,3月份我省风味豆制品实现了首次出口,这无疑对扩大我省特色食品农产品出口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我省风味豆制品之所以能实现出口突破,一个关键环节是,相关企业在有关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将卫生质量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从原料特性、产品特性、加工工艺、出口国家等关键因素着手,对企业出口产品实施风险分析,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符合国外官方要求。”
  换句话说,为了这个产品实现出口,我省的有关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花费精力也可能远超生产国内市场销售产品之所需。其实,一直以来,在国内老百姓的心目中,不仅“进口”二字意味着产品品质的保证,“出口”二字也在传达着更好的产品卖给了外国人的意思,这是一种悖论,更是一种悲哀。在这种社会心理状态下,有关方面不应该一直强化这种潜在的认识——但凡提到“出口”,总要讲我们经过多少努力才达到或符合对方的标准等等。
  不可否认,开辟国外市场固然重要,但是国内市场才是根据地,才是众多企业的立身之基,国内的消费者理应享受一样的品质待遇。为什么不能把这种努力最先用在服务国内消费者身上呢?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出个口总这么大费周章?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出口个产品总需要各种指导?为什么我们企业的产品总需要各种“改造”和“提升”才能出口?试问:国外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到我们国家也让其主管部门如此操心吗?会操心到生产环节吗?“内外”有别,真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吗?这些问题,值得相关企业去思考,更值得有关部门去反思。

雷清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3-18期

  • 第2017-03-17期

  • 第2017-03-16期

  • 第2017-03-15期

  • 第2017-03-14期

  • 第2017-03-13期

  • 第2017-03-12期

  • 第2017-03-11期

  • 第2017-03-10期

  • 第2017-03-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