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扶持绿色环保产业……
本报大同3月23日讯(记者 杨晓明 实习生 仝雄成)3月21日,迪迪科技逛客派云商城、云广告系统正式在大同上线,为当地“互联网+”新兴产业再添新军。
进入“十三五”以来,大同市不断加快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新旧嫁接、提升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进入、快速发展,努力让大同的经济脊梁真正挺起来。3月20日刚刚闭幕的大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实施八大工程,横向构筑产业群,纵向拉长产业链,发展多元化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中星微、百度等信息技术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争取建立大数据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做大高铁受电弓、玄武岩纤维等前沿新材料产业;积极推进装配式绿色建筑集成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园、高效单晶光伏组件等项目的建设;支持发展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产品。
其次要创新能源产业。严格控制煤炭产能总量,支持同煤创新发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光电、风电装机容量占到全省三分之一份额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全球首个10万千瓦熊猫光伏电站,开工建设国家光伏示范基地二期、晋北风电基地项目;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主攻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重点是扶持绿色环保产业。加快环保产业绿色改造升级,推进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广节能环保结局和洁净煤使用;以塔山工业园区为试点,带动上下游企业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工业园区创建;建成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项目。
核心是改造提质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中车大同公司,发展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进一步在欧洲叫响“山西制造”和“大同机车”的品牌美誉;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重点抓好重汽大同公司军用变速箱扩建、山柴煤层气发电机组推广应用项目;做大做强医药产业,重点建设山西库邦年产80吨医药中间体、浑源正北芪开发等项目,打造全球最大抗生素生产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中草药生产研发基地。
当务之急是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强化“旅游+”意识,创建全省文旅综改示范区,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服务中心和中国大同旅游发展指数评价体系;重视古堡开发,包装边塞文化,发展长城旅游;依托古都灯会,弘扬年俗文化,打造“大同年”品牌;推广王府升锅宴,尽显大同老绝活,推动民间工艺产业化;大力发展冰雪和水上旅游产业,不断丰富和拓展冬令文化旅游,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关键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配送网络,培育龙头企业,建成华阳国际陆港,抓紧建设晋北国际物流园;推进旅游金融创新,绿色发展基金投入运行,绿色债券发行和绿色银行筹办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根本是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供给测结构性改革,以稳粮优经扩饲为防线,以做精杂粮、做优果菜、做强畜牧、做好药材为重点,构建大同黄花、阳高京杏等八大特色农业发展区域;推进农牧交错带核心示范区建设,实施10万亩苜蓿种植,抓好灵丘有机肉牛等基地建设,争创草畜一体化典型;提高主导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最后还要依靠“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中国国际技术转移大同合作中心、大同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孵化基地,推动与中关村集团、清华科技园、农业科技城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