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学校全凭咱刘书记,刘书记培训咱村的老师、家长,修了学校的餐厅,给娃娃们发了校服和爱心生活包。原来只有几十个人的学校,现在有了200多名孩子。村里和家里一样,全活娃娃们,学校搞活了,整个村子才有生气。”提起从吕梁市妇联来村的第一书记刘小艳,临县三交镇双塔村的村民赞不绝口。
2015年8月14日,当刘小艳来到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任第一书记时,2700多人的村子,村办小学学生不足百人,师资短缺。8月18日,在派出单位吕梁市妇联的支持下,双塔小学的老师一行10人,来到吕梁教育学院,接受这里的专家、教授的专业辅导,从汉语拼音的标准发音到数学课堂的趣味设计,从学生管理到如何引导学生爱上学习,10天的学习让老师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紧接着,刘小艳又与省妇联儿童部联系,邀请省网上家庭学校特聘讲师刘生勤老师为双塔小学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平日只知道让孩子吃饱穿暖,从来不知道当家长还有学问。”听完讲座后,家长们十分感慨。也就在当年,双塔小学的学生人数突破200人,许多在外就读的孩子又回到了村里。2016年,刘小艳又积极协调争取,为学校修建了学生餐厅,捐建了亲子阅览室;为每个孩子发放了校服、爱心生活包,学校终于有了生机和活力。
严家焉村是双塔村的一个自然村,村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挑水一趟需要四十分钟,井水质量很差。刘小艳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水。她找上级部门,协调有关单位。刘小艳这个以前见领导都脸红的小干事,铆足劲为村民吃水奔波。2016年11月份,严家焉自然村的水利工程终于动工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吃水问题有盼头了。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产业。双塔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601人,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村,村民文化程度低,无劳动技能,就业创业机会少是致贫的原因之一。针对此情况,借吕梁市打造“吕梁山护工”培训的东风,刘小艳积极宣传进行动员,带领刘改兰等五名妇女去临县人事局报名参加培训。一个月的培训,农民学习了包括家庭护理、老人陪护、婴儿产妇护理、家居保洁、家庭烹饪等知识。“从来没有觉得侍候坐月子、陪护个老人还有这么多学问,回来收拾收拾,等孩子们开了学,咱也和离石的月嫂公司联系一下,出去打工挣钱去。”薛海梅从吕梁卫校培训回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村里的槐树街开始宣传月嫂培训的好处,动员更多的妇女参与到护理护工的培训中去。当年村里先后有20余名妇女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
铜器灶具加工是双塔村几百年来的传统手工业,近年来,因市场竞争激烈,而散户加工制作工艺粗糙,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理想,随时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刘小艳主动召集村里现有的或有意愿继续从事这方面加工的农户,共同协商探讨出路。最终决定一方面依托武家沟铜文化有限公司,注入政府扶贫专项资金和市妇联扶贫专项资金11万元,扩大经营规模,利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订单加工、定点回收,统一标准,品牌化经营。
经过刘小艳的努力和协调,由市妇联出资,资助村内四名妇女赴浙江义乌学习电商知识,引导鼓励多渠道销售,多方位增收。同时,整合40万元整村脱贫资金和市妇联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扶贫专项资金7万元,在利用村内现有能人大户养殖的基础上,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在保留集体股权后,按照贫困户数,对47万元资金进行了分配,每户分得股金1740元,按照年收益不低于10%的标准,年内203户贫困户共分得分红款35322元。此外,退耕还林、劳务输出、红色旅游等产业,使贫困户收益大大提高。
我们欣喜地看到,从2016年的统计表上,双塔村的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了3250元,双塔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掉了多年的贫困帽。
“双塔村是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所在地,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还将配套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登记确认退耕还林的1200亩土地将全部按照三交镇政府的规划种植核桃,林下我们将与孙家沟联片,形成油用牡丹种植区,与潞安矿务局合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对于今后双塔村的发展,刘小艳信心百倍。
本报记者 樊晋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