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大山里走来,一身乡土气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最终,融入城市,赢得市场,为乡亲们争了光,为城里人提供了绿色、放心的土特产食品——
帅林——朔州市家喻户晓的一个土特产品牌。红山荞麦、红山荞米、黄花菜、燕麦片、石磨莜面、胡麻油……贴着“帅林”商标的这些土特产很受消费者青睐。有朋友自远方来,临走时,朔州人习惯性地带一些“帅林”土特产给朋友,里面包含着朔州人的片片浓情。
记者初到朔州记者站工作时,对“帅林”土特产就有耳闻,殊不知“帅林”还是一个人名。带着些许好奇,很长时间记者对这个名字给予了关注。结果发现,在这个名字和品牌之间,是一个青年从白手起家到带领村里乡亲致富的故事。
帅林姓郝,今年30岁出头,出生在朔州市平鲁区郝小峰村。
平鲁区郝小峰村是朔州市海拔高、土地贫瘠、缺水干旱的代表。村子身处原始森林,出门就是土石山路。
郝帅林在这样的环境下,独自创业,走出大山,获得成功,可谓传奇。记者不知道在这个青年身上发生过什么感人励志的故事,只能从熟悉他的人口中得到碎片信息,通过整理,形成一个对此人创业不完整的记录。
也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采访郝帅林本人?
其实采访他本人并非难事,记者考虑主要有两点:一是让读者看后认为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是郝帅林认为自己并非名人,也不愿出名,每天除了埋头干事业,对宣传报道他创业的事儿,不屑一顾。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
郝帅林的父母是地道的庄稼人,他自幼家贫,高中没读就开始为家里生计外出打工。
在北京打工时,他学下一门电焊技术,每月收入也能赶上北京人的普通工资。本来可以立足京城、安家立业,但每当想到家乡父母和贫穷的乡村面貌,郝帅林就认为,“自己的责任和前途还在家乡”。
抛弃北京打拼下的积累,带着一门电焊手艺回到山西平鲁,开始在朔州承揽电焊生意,开拓市场。
几年后的一天,郝帅林发现村里的磨坊关门许久,机器老化失修,村里人磨面粉必须舍近求远去外村磨。
精通电焊技术的郝帅林,与村干部商量,自己负责投资,恢复磨坊功能,让乡亲们不再辛苦去外村磨面。
经得村干部同意后,郝帅林起初用之前挣来的钱补贴磨坊亏损。经过一年时间,磨坊的生产质量和效率都得到迅速提高。在后来的几年里,磨坊规模不断扩张,最后形成了一家在本地远近有名的小杂粮加工厂。
随后,郝帅林出资承包了本村400多亩土地,专门种植各种原生态杂粮,带领村民发展绿色农业。2009年,他又从12户农民手中流转1200亩土地经营权,引进品种和技术,积极推广小小杂粮种植。
乡里、区里、市里领导,经常去参观,并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
工商部门帮助他申请注册商标。一个村磨坊,一步步发展变成了“帅林绿色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在当地的小杂粮中,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红山荞麦最为出名,郝帅林决定将红山荞麦作为公司产业发展重点。
起初,郝帅林自家试种公司最新引进的高产红山荞麦,获得成功后,带领自愿共同发展红山荞麦产业的农户共同种植。
同时,公司培养和聘请了专业的农艺师,免费为农户提供田间管理和种植指导。参照国家农业部有关有机农业的规范要求,种植管理红山荞麦的种植和加工,让农户掌握了特色红山荞麦的种植培育技术,以红山荞麦产业为依托,把当地大多数农户的创造力凝聚在了一起,使得昔日平鲁区的遍野黄土变成红山荞麦之乡。
帅林公司每年生产各类杂粮近百万公斤,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原粮的附加值,2016年公司投资建设完成现代化生产车间6900平方米,同时引进目前国内最先进麦饭石石磨生产线、荞麦脱壳设备、半干鲜面条生产线等农产品深加工设备,年加工各类杂粮300万公斤。截至2016年底,帅林公司实现销售额5600万元。
如今,在帅林公司的示范带动作用下,郝帅林出生的郝小峰村一带,已经形成了原生态杂粮种植、特色畜牧养殖、杂粮精深加工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有句古语: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从村磨坊到帅林公司,走到今天的郝帅林,其人生目标早已不再是自己和家人不再贫穷,而是让家乡父老都过上小康日子。
帅林公司李龙先生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授权联营生产模式,构建覆盖全省及全国的“帅林绿色农产品加盟销售”网络体系,使朔州平鲁大山里“自然、生态、健康”的特色农产品惠及更多城里人。
本报记者 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