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告别人畜力,迎来机械化。这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机化发展取得的里程碑意义的成就。随着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省农业机械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终于迈入到发展的中高级阶段。进入“铁牛时代”,我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机械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成为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那么,今后几年我省农机化又将如何发展呢?日前,刚刚出台的山西省农机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为我省农机化的明天描绘了新的蓝图。
春风吹拂柳芽绿,铁牛奋蹄春耕忙。眼下,我省春耕生产正从南到北梯次展开。在垣曲县古城镇,刚刚深松过的耕地既平整又松软,仿佛是铺在大地上的一块土色地毯,一眼望不到边。这让农机手鲁小山和他的伙伴们为农机新技术带来的作业高效率感到高兴,因此也愈发关心农机技术进步的新动向。不过,作为农机手他们更加关心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今后我省的农机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因为这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
那么,未来几年我省农机化将要干什么?怎么干?刚刚出台的山西省农机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给出了明确答案。
“四个轮子”一起转
现在,我省已发展到农机化的中高级阶段,今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68%。未来几年,我省农机化工作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在领域拓宽、范围延伸、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区域协调、质量提高、效益提升、安全环保等方面发力,奋力推进山西农机化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省农机局局长左义河这样告诉记者。
他说,“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机化要“四个轮子”一起转:
一是要实现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在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实现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即由现在的装备能用够用向装备好用和高效升级。特别是在种植、收获等薄弱环节上,要加快农机化协调发展步伐,根据种植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加大经济作物的机械投入力度。同时,优化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增加新型、高效农机装备数量,提高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使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达到63000台,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达到27000台,马铃薯全程化机具达到17000台,秸秆还田机达到28000台。这不但是农机装备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高。
二是进一步提升农机作业水平。今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68%,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好势头。但是,这与我省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对农机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小杂粮的机械化、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畜牧业的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的机械化等,还有一段路要走。为此,在未来几年加快丘陵山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的发展,提高畜牧养殖、果蔬生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完成好这一任务,我省确定了几项重要指标,即在“十三五”末,要使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2%。其中,小麦的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93%,提高4.2个百分点;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85%,提高8个百分点;特色小杂粮类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到42%。完成这几个指标将标志着山西农机化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是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加快构建以各级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农机鉴定等公益性机构为主体,以各类农产品机械加工、农机维修、农机配件供应等市场服务主体为重要支撑,以现代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机大户等为补充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由生产主体向全方位经营主体转变,加快农机合作社向全面市场化经营转变。这是未来几年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头戏”。怎么做呢?就是要做到社场户、维修网点以乡实现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的平均人数、机具台数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完成的作业面积力争达60%以上,享受农机化服务的对象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示范社场户达到1000个以上,推出农机作业(维修)能手1000名。
四是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围绕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因地制宜遴选推广农机化实用技术。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整地技术、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机械施肥技术、精准施药技术、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打造五个农机化发展区域
与粮食生产大省相比,山西是农业小省,但山西农产品却颇具特色,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特色农业大省。左义河局长说,为了使农机化更好地服务于山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着力打造粮食、畜牧、小杂粮、林果、设施农业等五个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发展区域。
机械化粮食生产区:区域范围包括忻定、晋中、上党、临汾、运城等五大盆地,涉及忻州、太原、晋中、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9市47个县(市、区)。在这个全省的粮食主产区内,将继续把粮食安全生产机械化放在首位,致力于提高机械化的科技含量,重点推广高效植保、产地烘干技术,力争实现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将建设和拓展机械化重点工程,继续抓好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旱作农业等节本增效的农机化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区域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机械化畜牧生产区:区域范围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5个市的30个县(市、区)。在区域内将继续开展农作物秸秆、饲草转化加工和草场机械化建设等技术推广,突出抓好牧草播种、牧草收获和牧草加工机械化,培育和扶持一批机械化牧草生产基地和机械化家庭牧场。
机械化设施农业生产区:区域范围包括太原、晋中、临汾、运城、长治、晋城、大同等7市的31个县(市、区)。在区域内将围绕高效农作物、无公害蔬菜、花卉、中药材等优势农业的关键生产、加工环节,大力推广卷帘机、微耕机、大棚骨架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继续实施优势农产品机械化,在规模较大的优势农产品项目区,培育和扶持发展一批机械租赁公司和作业服务公司。
机械化薯类及小杂粮生产区:该区域为高海拔的冷凉山区和黄土高原丘陵区,主要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太原、阳泉、晋中、长治、晋城等9市34个县(市、区),在区域内将重点搞好小杂粮及薯类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工作,狠抓优势小杂粮生产、深加工机械化。
机械化林果业生产区:该区域主要包括吕梁、临汾、运城、晋中、长治、晋城、阳泉等7市33个县(市、区),在区域内将重点搞好林果业的挖坑、育苗、植保等环节的机械化,充分利用现有新技术、新工艺,重点发展特色干鲜果分级保鲜、烘干,以及中药材种、收、加工机械化技术。
推进“1+6”农作物全程机械化
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山西来说,“1+6”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无疑是重点。“1”是稳步提升小麦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提高植保、烘干及秸秆处理等机械化水平。“6”是在玉米、马铃薯、高粱、莜麦、胡麻、谷子等六大作物,聚焦耕、种、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六个主要环节,巩固提高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突破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机械化“瓶颈”。左义河局长说,“1+6”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将这样做:
小麦的全程机械化,以机械化耕整地、播种、中耕、施肥、植保和收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精心培育跨区作业主体,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加强小麦机收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到“十三五”末期,使全省小麦主产区的小麦机收率达到90%以上,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
玉米全程机械化,以机械化耕整地、精量播种、中耕除草、植保、联合收获与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重点在精量播种、喷雾喷药等关键机具的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使全省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以大同、忻州、朔州、吕梁、太原等马铃薯主产区为核心,将在主产区新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区20个。通过增加新型适用的马铃薯施肥播种和收获装备,积极示范推广马铃薯机械化中耕、植保技术,在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区域,示范推广马铃薯收集、储运机械化集成技术。到“十三五”末期,使主产区马铃薯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高粱全程机械化,以建立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为抓手,以高粱联合收获为重点,集成机械化耕整地、精量播种、中耕除草等技术,依托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推动高粱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目标是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
胡麻的全程机械化,以试验示范胡麻机械化施肥播种和收获装备为重点,以生产示范区建设为依托,稳步提升胡麻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力争在胡麻机械化田间管理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使示范区胡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
莜麦全程机械化,以提高莜麦机械化施肥播种和联合收获装备保有量为重点,积极开展装备的改进完善,探索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作业标准和机具配备方案。通过稳步推进莜麦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力争在莜麦机械化田间管理方面取得新进展,使主产区莜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谷子的全程机械化,以建立50个谷子生产机械化示范区为依托,以谷子机械化耕整地、精少量播种、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技术装备示范为重点,稳步推进谷子播种、收获、脱粒加工等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力争在机械化收获方面取得突破。
精心实施“五个农机化”
加快电动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特色农业机械化、互联网+农机化(简称“五个农机化”),这是未来几年我省拉长农机化“短板”,拓展成长空间,推进农机化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五个农机化”落到实处呢?左义河局长给出了思路。
在电动农业机械化方面,我省将加大电动农机研发、推广力度。将电动农机研发列入全省科技项目计划,安排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进行电动农机的研发、引进。将较为成熟的电动微耕机、电动播种机等小型电动机械列入现代农机科技装备引进推广项目计划,做好小型电动农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加大省级财政对电动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电动农机新产品进行奖补。
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方面,将加大对山区机械化示范推广的力度,使技术推广项目逐步涵盖耕、种、植保、中耕、收获等过程。重点加快示范推广轻便耐用、经济实惠、环保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要围绕杂粮、畜牧、林果、蔬菜、中药材、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示范应用,加快特色产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提高丘陵山区农机化作业服务能力。加快高效植保、设施农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及电动农业技术装备的示范推广,提高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在设施农业机械化方面,将以推动设施农业耕作机械化、植保物理化、环控智能化、运输轨道化、装备电动化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将强化设施技术装备提升,逐步更新传统设施农业机械装备,进一步改善生产劳动条件。加快发展新型高效设施农业,突出装备信息化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综合管理水平,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效设施机械化示范区。将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规范引导电动农机、物理技术装备等新型装备的配套推广应用,筑牢新时期设施农业发展的坚强基础。
在特色农业机械化方面,我省将围绕畜牧、果蔬、设施农业、中药材、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示范应用,加快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全省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在畜牧业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方面,重点引进推广饲料饲草收储、压捆、加工设备和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在果园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方面,重点引进推广果品采收和储运的设施设备。在设施农业机械化的试验示范方面,重点引进推广低(无)污染、高性能的耕作、播种、运输机械。
在“互联网+农机化”方面,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将农机监管、科研开发、产品制造、供求信息、推广服务、作业组织、教育培训等融入到“互联网+”中,建设一批“互联网+农机化”试点,有效推进装备智能化、服务信息化、作业精准化、管理高效化、经营规模化。率先探索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农田遥感、智能化农机具等整合为一体,实施智能节水灌溉、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发展机械化、网络化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