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市县新闻

特色产业照亮大同县脱贫路

  

找准定位 引领希望 扎实攻坚
  本报大同3月28日讯(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刘富宏 魏军 孙掌宽)近年来,大同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黄花、小杂粮、杏果等特色产业,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找到了突破口,特色产业照亮了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路。
  素有“黄花之乡”美称的大同县把发展壮大黄花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县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按每亩500元的标准对黄花种植户进行补贴,在此基础上每亩补贴100元,让种植户入黄花种植保险,并申请批准了黄花目标价格保险。此外,在种植、技术、资金、采收、配套设施等生产经营过程中都给予极大的扶助,并大力发展“互联网+”,培育黄花电商体验店80个,帮助种植户解决销售问题,农民种植黄花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县黄花面积以每年1-1.5万亩的速度增长,“大同黄花”的品牌越来越响亮,销售价格逐年上涨,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黄花已然是大同县的招牌产业。盛产期的黄花亩均纯收入可达1万多元,老百姓称其为“富根”;种植一亩绿豆亩收入近1000元,一亩露地菜亩收入2000元以上。目前,该县已打造了2个2万亩、3个万亩、3个5000亩黄花种植乡镇,黄花种植总面积12万亩,贫困人口人均1亩以上;小杂粮、林果均达到10万亩,露地菜3万亩,黄芪2000余亩。到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有4016人靠发展特色产业脱了贫。
  2016年,大同县与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合作成立了宜民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黄花产业。目前,该公司已流转土地1.3万亩,种植黄花7800亩,涉及到贫困户1645户4316人,有效提升了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
  小杂粮是大同县又一个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品牌,大同小明绿豆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目前,谷子、黍子、豆类等小杂粮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0万亩,绿豆面积近8万亩,吉家庄乡下西河村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红谷小米等特色小杂粮种植,通过精细耕作和传统的加工手法,提高产量和品质,每亩收入2000元以上,圆了全村贫困户增收脱贫梦。
  与此同时,该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菜、林果、黄芪和养殖业等多种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57家,新型农庄、家庭农场57家,露地蔬菜达到8万亩,林果面积达到10万亩,黄芪种植面积2000余亩,鸡、肉羊、生猪、牛饲养量分别达到200万只、55.8万只、21.7万头、4.73万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3-28期

  • 第2017-03-27期

  • 第2017-03-26期

  • 第2017-03-25期

  • 第2017-03-24期

  • 第2017-03-23期

  • 第2017-03-22期

  • 第2017-03-21期

  • 第2017-03-20期

  • 第2017-03-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