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吕梁农民网上拍卖“第e村长”品牌特产

  • 图为竞拍成功后曹大爷现场收钱。 (资料图片)

  •   “两斤小米加一斤红薯……十元成交,纯天然红枣十元四斤……”70岁老实巴交的曹大爷第一次通过这样的销售方式大声的喊着。这是近日在吕梁市离石区凤山农贸市场举办的农民特产拍卖会现场呈现的一幕。与以往拍卖现场不同的是,此次的拍卖主角变成了我们的农民伯伯,他们通过“农民拍卖”平台,拍卖自己的特产。
      “农民拍卖”是全国首家农民自主网上特产即时拍卖平台,旨在让贫困区的特产通过农民自己淳朴的介绍让全国消费者竞价,足不出户通过视频直播或网上竞价便能吃到真正物超所值的特产,现场围观消费群众比往日更加活跃。作为吕梁籍晋商晋才回乡创办的专属“农民拍卖”自媒体社交电商平台,为转型发展中的吕梁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今,许多农民因为没有销售出路而导致辛苦种出的农产品滞销,作为农村家庭出身的我,就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让农民们拥有更多的销售出路,从而赚得更多应有的市场利润,脱贫致富。”“农民拍卖”负责人享农说,“平台专门申请商标‘第e村长’,通过‘农民拍卖’平台网上销售的特产,统一标识包装名字均为‘第e村长’,结合电商扶贫政策,鼓励农民培养其独特的新型农民形象,大力开拓农产品拍卖市场,使农产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拥有农民自己的特产品牌,提高绿色附加值收益,直接从农户到餐桌,从而助力精准脱贫。”
      临县作为我省最大的农业县,有“红枣之都”的美誉,全市红枣栽植面积达到200余万亩,尤其是沿黄河4个县已经形成了一条长320公里、宽20公里的沿黄河红枣规模种植林带,成为了黄河文明的一个代表。但是近年来,红枣价格低廉,无人问津,使农民收入大打折扣,为该县如期实现脱贫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农民拍卖”联合主流媒体、社团及脱贫攻坚领头雁,组织了农产品公益拍卖会,通过“农民拍卖”平台来解决农民的红枣等特产滞销问题。
      “之前一斤枣4毛钱都没人要,现在不用跑出去卖都能卖3到5块钱,我的枣现在不仅不愁卖了,还能卖个好价钱!”63岁的王大爷在拍卖会上激动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山西“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农民拍卖”落户全国十四个贫困连片区之一的吕梁。下一步,“农民拍卖”就吕梁的特色农产品土豆、核桃、杂粮……联合相关机构、企业、政府,特别是农民相继展开各种形式的拍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农产品的价格采取“保底”政策,确保农民能够从中获利,并在吕梁所属的几个国定贫困县开展循环公益“农民拍卖”。
      吕梁农业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特色产品荟萃,素有“核桃之乡”、“红枣之都”和“杂粮王国”之称,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之一。作为农业大市,在新趋势的冲击下,传统农业的销售模式已无法适应,为了改变传统的农业销售模式,吕梁市委、市政府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开拓特色农产品的销路,为打造吕梁特色农产品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吕梁市将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思路,高标准定位、大产业布局、全链条倒推、强组织保障,努力做强做大核桃、红枣、杂粮、马铃薯、畜牧、食用菌、中药材、设施蔬菜、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200万亩小杂粮、100万亩马铃薯全部实现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建成1亿棒食用菌、25万亩中药材、5万亩设施蔬菜、25万亩人工种草基地,启动实施饲养量500万头生猪、70万头肉牛、300万只肉羊、1200万只蛋鸡、5万头肉驴、500万只特种养殖工程,助力稳定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吕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打造全国著名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为目标,按照“扩大核桃、稳定红枣、优化杂粮、提升畜牧”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吕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拍卖会的举办也预示着吕梁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拍卖工作,农产品拍卖的前景也会更加广阔,吕梁特色农产品借助“农民拍卖”必将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郝天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 第2017-04-07期

    • 第2017-04-06期

    • 第2017-04-02期

    • 第2017-04-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