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唤醒“沉睡”山林 用活扶贫资金——看灵丘县资产收益扶贫如何“多点开花”

  • 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的新面貌。 齐泽萍 摄

  •   整齐的连排“别墅”依山而建,整体厨房接入清洁的天然气,卫生间、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山林被植被树木覆盖,家鸡、野鸡啾鸣四起,河道被石块间隔成若干个田字格种着不同的蔬菜……你不能想象原本残败贫困的山野村落,仅用几年的时间就变成了如今的世外桃源。
      唤醒“沉睡”山林,“用活”扶贫资金。这是资产收益扶贫的新举措,让灵丘县红石塄乡上车河、下车河两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探索到破局

      灵丘是国定贫困县,全县有3.1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达15%的贫困发生率。“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当年灵丘县被确定为山西省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县。
      资产收益扶贫在我省是个新鲜事物,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为了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灵丘县委、县政府围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目标,反复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最终确定了“依托灵丘资源优势,在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上寻求突破”的发展思路,挽起裤腿开始“试水”。
      经过多次实地勘察,位于唐河峡谷侧沟的红石塄乡上车河、下车河两村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这里依山傍水,植被良好,气候环境适宜,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经专业机构检测,水、土壤、空气都达到优良级别,具备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3年,由中国规划研究院景观所和易兰国际设计事务所编制了车河有机农业社区建设规划,启动了有机农业园区建设。
      灵丘县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以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试点,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工商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推动农村资源变股本、股本变资金,实现农民股民化、农村景区化和农业产业化。
      经过两年的摸索,车河模式逐渐成型,以“有机农业+生态旅游+村庄改造”为发展模式的车河有机社区成为了全省第一家。社区联合当地资源性企业山西金地矿业公司,引进优势资本,按照“前三年土地流转金每亩500元,每隔三年递增5%,经营盈余分红村民占30%,公司占70%”的原则,将全村78户182名村民承包的1213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灵丘县道自然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再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灵丘县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确保农民不离地、不失地、不失业、不失居、保增收的前提下进行村企合作,贫困群众负盈不负亏。当年社区人均纯收入15000元、32户77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潮”

      “我在公司的养鸡场上班,老伴给公司放羊,儿子也在公司打工,再加上我们10亩地一年5000元土地流转租金,2014年我家收入超过了7万元。你看,我们住在城里人都向往的小洋楼,上班拿工资,还有土地租金和分红呢。”下车河村村民曾朝玉乐呵呵地说。家里有了存钱,曾朝玉儿子有了自主创业的心思。2016年春,儿子在乌鲁木齐投资30万元开了一家超市,生意红红火火的。
      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收益有分红。首获收益的农民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村从事有机种植、养殖,社区破天荒地迎来了第一次“返乡潮”。
      随着第三产业成功植入乡村,有效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更使农民收入从单一的第一产业,发展到第一、二、三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农民得益”的精准脱贫目标,车河有机农业公司在产业扶贫的运作上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2016年12月,由灵丘县政府全力推动,车河公司与信用社签订了2000万元的政银企三方金融扶贫贷款协议,在推进车河社区三期项目建设的同时,可带动社区周边85户300名贫困人口脱贫,这又是资产收益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一记重拳,可谓是车河模式的“升级版”。

    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中央财政对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也是逐年加大。2016年年初,灵丘县有近200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结余资金。扶贫资金是否可以用于“车河模式”,可否改革以前扶贫款“按贫分配”、“大水漫灌”但不见效的方式?灵丘县委、县政府有了新的思路,但苦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瓶颈无法实施。恰在此时,山西省《关于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财政涉农资金资产收益扶贫试点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用活”扶贫资金打开了通道。“财政资金注入,政府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经营,集体经济破零,农民保底分红,政企村农共赢”,一套新的思路很快有了眉目。
      为了保证财政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安全,灵丘县对项目实施主体有严格的要求,包括要有经验、有意愿进行资产合作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管理规范、运行良好、能够按章程保障贫困户收益的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尤其是承担“百企千村”产业扶贫任务的重点企业。实施主体一般须运行三年以上,信誉良好、实力雄厚、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有一定的盈利能力。按照要求,通过遴选实施主体、调研实施项目、选择实施地点和项目评审,最终确定润生大业、佳农牧业等4个入围全省“百企千村”的龙头企业和1个农民合作社为实施主体。
      润生模式应运而生。山西润生大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新生牛血清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2014年入驻灵丘。“财政注资+企业经营+贫困户分红”,是润生大业的股权分配模式。以村集体为一个经济单位,财政注入专项扶贫资金620万元,再将资金折股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以每户5000元的资本金投入到养牛项目,由润生公司统一经营,不足部分由公司负责补充。公司承担盈亏风险,贫困户的股份负盈不负亏,每户每年保底收益不少于500元,盈余部分按照公司、贫困户、村集体5:4:1的比例进行分配,该项目受益贫困户达到了1240户。2016年底,贫困户首期获得保底收益62万元,“股民们”手里攥着“分红”,心里乐开了花。
      佳农模式逐渐成型。在借鉴车河经验的基础上,佳农牧业探索出了一条“公司+银行+贫困户”、多方共赢的新路子。项目由灵丘县佳农牧业有限公司担保,由邮储银行为每个贫困户发放50000元扶贫贷款作为股本,资金公司统一使用购买仔牛进行标准化养殖。企业承诺每年给予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的收益分红。项目首期,邮储银行共向贫困户发放贷款500万元,覆盖100户350名贫困人口,贫困户从中获益30万元。同时,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公司免费培训后进入养殖园区务工,增加收入,有效避免了“返贫”现象的发生,实现持久脱贫。
      “当了多半辈子农民,如今没掏一分钱就成了山西润生大业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的股东,每年能拿到不少于500元的收益分红,这下可弄好了。”灵丘县史庄乡盘道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兴吉高兴得逢人便说。这是灵丘县不断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带来的结果。据了解,灵丘县已有1468户贫困户像赵兴吉一样,成了企业股东并拿到了收益分红。

    本报记者 齐泽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7期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 第2017-04-09期

    • 第2017-04-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