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春天里的“及时雨”

  • 省果业总站高级农艺师卫建礼(右一)为梨农传授拉枝技术。 本报记者 魏贵富 摄

  •   为了抓住春季这一重要农时,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日前,我省农业系统万余名干部和农技人员,正在全省各地开展春季下乡服务活动。他们进村入户为农民送政策、送技术、解难题、办实事。农民高兴地说,这是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前,我省的一场惠农“春雨”,就实实在在下到了广大农民的心坎上。这就是全省农业系统正在进行的万余名干部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上至省农业厅的领导,下到乡镇农业技术员,纷纷开赴农业生产第一线。他们进村入户为农民宣讲今年的惠农政策,讲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春耕备耕,为农民推荐新品种、传授新技术;走进果园大棚帮农民解难题办实事……
      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解农民所忧,帮农民所盼。农民说,这帮了咱老百姓的大忙。

    送“定心丸”到农家


      4月11日,省畜牧兽医局局长谢卓、大同市畜牧局局长樊茂枝带领的下乡服务队,来到了大同市天镇县三十里铺乡二十里铺村,指导这里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发展。
      二十里铺村,有大同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中地生态牧场。牧场养殖良种荷斯坦奶牛1.1万头,也是当地最大的鲜奶生产基地。服务队来到牧场,实地察看了牧场的运行情况,当得知牧场对今年省里的产业政策还不了解时,就把我省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牛羊驴等草食畜,推进养殖业走规模高效之路的政策安排细细讲解给牧场负责人听。告诉他,省里将支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在饲草收购环节给予补贴,支持乳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奶业全面振兴。当获悉牧场为解决奶牛饲草供应,去年已种植苜蓿7000多亩,今年打算新增种植面积1.5万亩,但现在面临部分土地还没有完成流转的问题时,服务队决定出面和乡镇及村委会协调,尽快落实。牧场负责人感激地说,服务队不但送来了产业发展政策,还帮助解决困难,给牧场发展送来了“定心丸”,牧场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
      “粮改饲”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全省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落实国家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产量,优化我省种植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在三十里铺乡,服务队深入农户中间送政策送信息。他们宣讲我省将大力调整雁门关地区的农业结构,要将这里打造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样板区的产业规划。告诉农户,政府鼓励扩大饲草玉米、饲草高粱、苜蓿等饲草种植,减少籽粒玉米种植,将把草牧业作为这里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他们和农户算效益对比账,通过比较让农户知道种饲草比种籽粒玉米更赚钱。服务队把政策交给农户,使农户调结构心里有底,经过算账,使农户种饲草心里有劲。

    传授技术到梨园


      “快到我们合作社的梨园看看吧,看看我们的管理行不行,也给咱技术指导指导。”
      4月15日,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省果业总站高级农艺师卫建礼等一行组成的春季下乡服务队,一来到高平市陈区镇铁炉村,铁炉贡梨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建飞就要求他们到合作社的梨园看看。
      铁炉村是高平特产——铁炉贡梨的产地。铁炉贡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是高平大黄梨的顶级代表,历史上作为上党特产多次进贡朝廷,故获贡梨之名。现在铁炉村贡梨专业合作社通过梨园流转和自我发展,有新旧梨园1300多亩,把贡梨做成了村里的一个支柱产业。
      服务队来到梨园一排一排观察梨树长势和管理情况。卫建礼作为果树专家,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他看到小梨树正处于拉枝和树形培育阶段,但是技术不到位,就立即现场纠正问题,手把手传授技术。他告诉合作社的社员,拉枝不能拉弓,要拉平,一年生梨树要在秋天拉枝,多年生梨树要在五月份拉枝。拉枝要在树枝柔软时进行。树枝脆硬时,要采取连三锯拉枝法。树形培育上要考虑通风透光等需要,不能像现在位置太低,主枝太多。一层主枝要离地1.2米,二层主枝和一层主枝距离为80厘米。二层主枝为三四个……
      紧接着,卫建礼就梨树施肥存在的问题,现场讲解施肥要领。他说,施肥要把握深浅和宽度,把有机肥正好施到根系位置。现在老梨树施肥的位置太近,根系处反倒没有肥,造成了缺肥。新梨树施肥又太远,把肥施到了根系外,造成了浪费。合作社的社员一听,哇,真是这样,原来肥料没有施到正经地方,花了钱还白费了劲。随后,就梨园种草问题,卫建礼又给合作社的社员做了指导。他说,梨园种草十分重要,可起到减少园内水分蒸发,降低果园温度,防止果品日烧等作用。种草最好在七八月份的雨季进行,选择白三叶等草种,播种时要均匀,确保青草生长整齐,园内不出现较大草斑。
      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让合作社的社员受益匪浅。

    帮农民解烦心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耕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尤其是供给侧要改革的当下,这地该怎么种,种什么好?还真叫农民烦心。
      为了解决农民在市场大潮中吃不准水深浅的难题,在春季下乡服务活动中,晋城市农委积极帮助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农民根据市场变化来种地,实实在在化解农民的烦忧。市农委主任李喜红和班子成员分别带队,组成六个包县服务队,带领农委106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六县(市、区)和当地的干部及农技人员一起下乡,到67个乡镇,960个村,开展春耕生产指导服务。
      今年,晋城市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蔬菜这一特色产业,全市新增蔬菜面积16万亩。种菜比种玉米赚钱,可是不少农民因不会种菜烦心。为此下乡服务队就帮农民学种菜,学技术。陵川县农技人员深入马兰花蔬菜专业合作社、绿尔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蔬菜生产基地,开展在田间地头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农技人员根据不同蔬菜的特点、土壤墒情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情况,结合当前气候特点,为农户搞好蔬菜种植和管理给予技术指导。
      缺乏新技术、新品种,是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板”,也是让农民很烦心的一件事。长治市下乡服务队本着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的服务宗旨,将10项新技术和20个新品种送到农民手中。新技术包括: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机械穴播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佳禾”双膜拱棚种植技术、绿色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优质高效水果生产集成技术等。新品种包括:晋杂22号高粱品种;晋谷40号、沁黄2号、长生07号3个谷子品种;中甘11号甘蓝品种;中农29号、中农106号2个黄瓜品种;文图拉西芹芹菜品种等。
      这些新技术、新品种都是农民最急需的东西,难怪农民高兴地说,下乡服务队送来了“及时雨”。

    本报记者 魏贵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23期

    • 第2017-04-22期

    • 第2017-04-21期

    • 第2017-04-20期

    • 第2017-04-19期

    • 第2017-04-18期

    • 第2017-04-17期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