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扎扫帚,既能够照顾家庭,不耽误农活,又有很好的经济效益。”5月8日上午,大同市新荣区破鲁堡乡黄土口村委主任赵得宝正在自家院里捆扎扫帚,只见他娴熟地撕、捆、绞、缠、编、抓、扎,一会儿工夫,一把扫帚就完成了,近千把已经扎好的扫帚整齐地堆放在院墙边。
赵得宝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已销售出3万多把。他就是靠扎扫帚增加收入,走上致富路,过上富裕生活的。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今年5月,赵得宝荣获“大同市劳动模范”称号。
心中时时装着群众的赵得宝,在如何让群众富起来上费了不少劲。他曾多次自费外出参观学习,一心想着寻找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破鲁堡乡盐碱地很多,芨芨草在农村很常见,老的芨芨草连羊都不吃,就是这样的废物荒草却被赵得宝看上,开发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城市农村,环境卫生都被越来越注视,环卫工具需求量越来越大,赵得宝发现芨芨草做成的扫帚在市场上很畅销,于是,就下决心加工扫帚。赵得宝就和做木匠的父亲仔细研究,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加工机械,加工出了合格的芨芨草扫帚,产品销售到周围5个县区,每年生产扫帚10万把,产值达20多万元。如今,扫帚不仅在周边县区畅销,而且在大同、丰镇等城市也特别抢手。小扫帚真正让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为了带动更多人脱贫,他又扩大规模,组织带领本村农民割草加工扫帚,仅此一项,每个农民增收近万元。村民们说,足不出户,就能赚钱,也不愁销路,不耽误家里的农活,还能照顾一家老小,真是不能小看了这小小的扫帚。赵得宝正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智慧,用小小的扫帚,“扎”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如今,为增加致富渠道,赵得宝鼓励村民多养猪,但农民怕赔钱,不敢养。于是,他带头养种猪和母猪,抓仔猪,无偿为村民提供防疫,义务为养猪农户拉运饲料。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家庭养猪规模发展到1250头,人均5头,繁育母猪保有量120头,仅养猪一项,人均增收达到3000元。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