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传送声音和图像,能够原原本本地将事实的形态、情景、声音等传播给观众。电视专题片区别于其他节目形式,内容相对专一,能够连续、深入地反映某一领域的情况,满足观众的特殊需要。专题片不要求时效性,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的价值,兼容了新闻的某些特性,又与新闻有着本体的不同。
大同是中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遗存丰厚,应该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的宣传优势,挖掘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瑰宝,使之永久留存并发扬光大。
一、电视专题片的宣传优势
1.空间范围无限
电视专题片打破了人们的生活局限,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其传播的空间是无限的。
2.时间范围无限
电视专题片的时间范围也是无限的,节目可以长期保存,重复播放,能满足观众反复欣赏的需求。
3.表现手法丰富
电视专题片通过唯美的音像手段,丰富的特技、绝活,彰显出节目的艺术魅力,幻化出一种写意效果,从视觉和心理上营造出双重的艺术境界。
二、大同地方文化遗存现状和保护难题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是连接晋冀蒙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古都、军事重镇、煤炭资源丰富、佛教中国化的发端地、民族融合的大平台,造就了大同发达的经济、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其中,既包括云冈、恒山、华严寺、善化寺、古城、民居等众多建筑,也包括铜器、剪纸、绢人、木雕等民间技艺,以及歌舞、戏剧、节日民俗等等,有世界级的,也有国家、省、市级项目,单单是戏剧,流布于大同的地方专有剧种就有“二人台”、“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耍孩儿”、“罗罗腔”、秧歌等数十种。
文化遗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别是其中的非物质遗存,更倾向于一种文化记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更容易丧失或被忽略,造成资料、技艺的消失,也就失去了寄寓其中人类宝贵的精神血脉和灿烂的智慧文明。在保护过程中,常会遇到这些难题:
1.传播方式陈旧,留存资料少,再现画面难
文化遗存中,传统技艺占比最大。这些技艺大多靠口传身授式的方法流传,许多濒临消亡,大量珍贵资料散落,实物工具不被认知或遭毁弃。传承人是其领域的活化石,很多年事较高、身体不佳。随着时代发展、文化更新,传统技艺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口传身授式的传播链条显得陈旧而脆弱。
2.地域性强,合作性差,资源整合困难
地方文化遗存的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但受众面小、传播通道窄,与现代社会主流脱节较远,导致局面濒危。一些地方重开发、重申报、轻保护、轻管理,过度开发,极端商业性,文化遗存沦为赚钱的工具,失去了其文化的本真性,给文化遗存的保护带来根本性伤害。
3.普通受众关注度低,不易引起共鸣
人们更关心与自己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由于文化遗存与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有距离,难以引起普通受众的共鸣和互动。
4.缺少传播载体,缺乏文化自觉
在文化意识觉醒的今天,文化遗存的保护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对大多普通受众来说,还是个事不关己的领域,或者只关心产品,手艺的内涵却不被关注。宣传缺乏载体,难以吸引受众关注,没人关心,学的人少,手艺就渐渐失传了。
三、电视专题片宣传保护文化遗存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遗存越来越重视,或因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或因传统文化复兴。很多与时俱进的文化遗存项目焕发了青春。保护过程中,媒体肩负的使命,应该是留住记忆,留住文化气息,使文化遗存在历史的发展中更加通达。
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对文化遗存进行拍摄、记录和传播,全方位揭示其价值所在,同时保存珍贵资料,不仅能丰富电视专题片的内容,提升电视专题片的品质,也必将对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使濒临灭绝的文化遗存得以用图像和文字形式保存下来,使观众在声画并茂中清楚地了解、思考、认识文化遗存的珍贵价值,引起广泛关注,参与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这才是对文化遗存最有力的保护。 (张之莉 作者单位:大同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