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局面,培育了中华民族仁爱宽厚的气质,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养料。
据《国语·郑语》载,春秋初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同则不继,同一事物相结合,只有数量的增加,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实生物,只有不同事物的互补互济才能产生繁盛的新事物。孔子进一步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命题,和而不同不是无原则地盲从附和,而是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考和判断,协调、统一不同的意见以达成共识。要保持事物的“不同”,实现不同而和谐的局面,在天人、国际、社会、人伦关系四个方面就应培养知止、共赢、公平、利他四种意识,以实现宇宙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
坚持和而不同,培养知止意识,实现天人和合。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天地生生之规律尊重、顺应、利用自然,才能与自然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坚持和而不同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培养知止意识,人性可以发挥,可以发扬,可是人类要知道到什么地方就不能再往前放纵了,人类对自己要有控制,不能无限制的发挥个人一己的自由或者欲望,杀鸡取卵、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无异于人类在自杀。《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阴阳相成、刚柔交错是自然天道,用伦理、礼仪规范人的生活是社会人伦;我们观察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确耕作渔猎的时序变化;把握社会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以化成天下。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用以化育天下的根本规律是知止。人文就是要明白应该止步的地方。而西方坚持“天人相分”的观点,认为人高于自然,能认识、控制和征服自然,“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界立法”。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导致环境污染、疾病困扰、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所以,许多思想家把目光投向了东方,从“天人合一”的智慧里寻找人类未来的出路,找寻拯救地球的良方。
坚持和而不同,培养共赢意识,实现世界和平。对待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不同”,坚持和而不同,就要提倡谅解、对话、妥协、共赢,主张和鼓励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最终实现协和万邦而不是统为一邦。翻开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自古友好接驳,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历来和平相处。鉴真东渡、郑和远航,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一路播撒下和平友谊的种子,世代留传下中外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是不同民族互利合作的道路,是多元文化平等交流的道路,它见证着中国和亚洲各民族的不断发展、共同进步。今天,建设“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历史机遇,与其他各国共续生存之道,共享发展成果,共创美好未来。海明威曾说“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为每一个人而鸣。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谁也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人类社会这个大圈子里同呼吸共命运,唯有合作共赢才能和谐共存。若强求“同”而不谋求“和”,就必然导致纷争乃至战争,结果只能是共同毁灭。
坚持和而不同,培养公平意识,实现社会和谐。在处理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和而不同,就是公正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公正平等地给予每个人以进步的机会和应有的权利。不公平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最大问题,不公平就会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中国文化历来主张通过利益调整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平等。道家主张“损有余以补不足”;儒家强调“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平衡问题”正日益显现突出,分化失衡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公平正义的意识也应增强,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给予每位社会成员以同等机会,公平参与、公平竞争、公平享有,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和而不同,培养利他意识,实现人心和善。在人伦和谐上,坚持和而不同,就要心存善念,不偏无私;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要有爱人、利他意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回答是自己不愿接受的就不要加之于他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他人,所以中国文化认为,利他就是为己。马云说“让客户敲钟因为他们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这就是中国文化成人成己的理念。而西方思想提倡“个人主义”,是保护个人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用法律营造出一种不允许他人进入的私人空间,人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人就隔绝了。《圣经》也说:“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西方的利己才是为己,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孔子“和而不同”的古老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在大目标不抵触、大原则不相悖的前提下,坚持和而不同,不强求一致,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培养知止、共赢、公平、利他意识,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最终进入人心和善、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天人和合的大同境界。正如费孝通先生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单位:长治市委党校)
宋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