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华风晋韵

拾 柴

  孔老夫子说过:他年少时因家贫而干过鄙事,诸如,拾柴、洗碗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儿童时放牛、拾柴、割草等都干过。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少年时也拾过柴。
  我少儿时拾柴也是干的鄙事之一。当然,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即使借几个胆也不敢与上面这些名人等同类比。但有点是相同的:家穷困而拾柴。
  斯时,上海刚解放一二年,我才十岁左右就开始拾柴。山区拾柴,大多是上山砍枯枝杂树,工具是砍刀和捆柴用的绳子,而上海属于平原地区,拾柴主要是捡秋后枯萎的野草,工具是柴耙和竹筐或草篮。那柴耙形似《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钉耙。镇上有现成的竹柴耙可买,但我家买不起,大人又忙于耕作。我认真地揣摩竹柴耙的结构,就地取材,照样画葫芦。用先前国民党军队留下来以阻挡解放军的铁丝网做爪子,用晒衣竹竿做耙柄,用楝树段做固爪架。柴耙似乎很容易做,然,对我而言并不简单。最困难的是,须将对7-8毫米粗的弯曲的铁丝拉直。这需要多大的力量啊!脑勤出点子,手勤出办法。我想了个巧办法,将铁丝穿在门钮里,然后用力来回拉,逐段逐段地拉直。接着,我用钢丝钳以全身之力将铁丝切成长为50-70厘米不等的四段。但要用4根铁丝分别穿过耙柄和固爪架形成8个一样长的爪子,这无疑需要计算准确,弯爪熟练,做工精细。这些问题虽难,但也被我一一解决。后来,我上初中后才知道当时做柴耙时,我已经不自觉地用上了几何学原理了。
  做柴耙不易,拾柴也不易。初,我认为拾柴是力气活,只要使力就行。谁知道,第一次,我使劲扒来的一筐柴,由于用力过猛,以致柴裹泥、泥沾柴,送入灶膛烧不旺,也不熄,只是灶筒里窜出阵阵烟气,弄得烟雾弥漫,呛咽咳嗽,双眼直流泪。熟能生巧。我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说拾柴,其实是用柴扒扒柴,有个如何使力的问题。拾柴要做到既快又不带泥,这里大有学问。
  柴主要来自三处:大路、浜畔和坟头。有句话说:清明冬至节,拾柴避坟头。有一次,冬至前几天,我见一个坟头上长满了枯萎的茅草,又密又厚,拾了满满的一草篮柴。谁知,当天晚上头疼得要裂开似的。第二天,母亲以为我上坟头拾柴得罪了鬼,鬼上门来向我讨债了。于是,就求人烧香拜佛。说来奇怪,我头很快就不疼了。事后,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接受教训。我生性顽劣,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劲,心想:一次有偶然性,灵不灵,再试试。后来,我几次在所谓的“忌日”前后上坟头割草或拾柴,结果都无碍。真是:世上本无鬼,全是人造鬼。1962年,记得在一节政治课上,我用这一事例来证明有神论的荒谬,得到了老师的首肯。
  由拾柴而学会做柴耙,使我的手脚变得灵活而好动。不久,我向小伙伴学会了扎草鞋,穿上自制草鞋舒适又暖心。万丈高楼始于坚实地基,而坚实地基是由微不足道的砖石构成。柴草在农耕社会既可肥田,又可当燃料。今天想想,对我而言,拾柴意义不只在于帮助家里解决燃料不足,而主要在为我未来构筑健康的人生大厦提供一块有益的砖石。

朱林兴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05期

  • 第2017-09-04期

  • 第2017-09-03期

  • 第2017-09-02期

  • 第2017-09-01期

  • 第2017-08-31期

  • 第2017-08-30期

  • 第2017-08-29期

  • 第2017-08-28期

  • 第2017-08-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