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重整田畴织锦绣—— 泽州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纪实

  漫步龙王山绿道,绿树丛里,若隐若现的大红、绛紫、嫩黄、粉白各种不知名的花儿竞相盛开,勾勒出夏天妖娆瑰丽的轮廓。如果不是有人提醒,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与地缝密布、房屋倾斜、乱石遍布、污水横流的沉陷区联系在一起。
  龙王山采煤沉陷区治理仅仅是泽州县“以煤换绿”精品工程的一个缩影。泽州县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煤炭资源富集,探明储量达48亿吨,县域储煤面积达528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素有“煤铁之乡”之美誉。煤矿最多时近300座,现保留矿井33座,产能4000余万吨。
  由于煤炭开采历史较长,境内地下3号煤开采将尽,造成了河流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次生问题,尤其是泽州的母亲河——长河、丹河受损严重,煤炭开采区的80%沦为采空区,一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表沉陷、房屋分裂、道路桥梁断裂、遍地坑洼、煤渣灰尘飞扬的情况,当地居民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沉陷区治理一度成为县政府最棘手的民生难题之一。
  为有效解决采煤塌陷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人民群众一个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泽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县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集思广益,制定了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政策叠加、发挥合力,遵从民意、共同治理”的总体思路,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动综合治理,努力把人民之所盼,变成大地之所见。
  “一个规划”,引导工作进入轨道。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泽州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组,制定了《泽州县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实施方案》(2015-2017),范围涉及11个乡镇、27个村、6029户、15408人,分三年稳步实施。
  “三保原则”,明确综合治理范围。一是保基本民生,重点保障采煤沉陷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突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优先做好吃、住、行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让一个人在危房中生活、在小康路上掉队;二是保合理需求,尊重群众意愿,就近就地优化安置区域,结合本地传统,保留村级组织办公、卫生所、幼儿园、活动广场、红白喜事场所等,满足群众日常文教卫需求;三是保持续发展,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科学安排规模养殖、商贸物流等后期扶持产业项目,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三个贯穿”,确保搬迁群众满意。一是遵循民意贯穿始终,从群众满意着手,梳理出群众意见10个环节,且每个环节要求做到工作组进村、入户、见人,做好沟通工作,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二是主动服务贯穿始终,全县以部门联席会议为抓手,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集体会商解决共性问题,部门领办解决个性问题;三是严格程序贯穿始终,村里搬迁所涉事项全部通过民主程序,全程记录,严把民主评议关、施工质量关、资金使用关、验收建档关,坚持一村一档案、一环节一档案,实行全程留痕。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催生治理工作“核聚变”。全县始终坚持“财政优先保民生”,除上级配套资金外,晋煤、兰花等六大集团13家责任主体煤矿全部出具资金承诺函,县财政对基本民生项目实行资金兜底。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县财政为采煤沉陷区治理累计支出约4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0多亿元,确保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顺利实施。
  在突围采煤塌陷困境中,泽州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先行先试,正在从过去的河流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恶劣环境,向芳草萋萋、杨柳依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家园完美蜕变。

本报记者 崔振海 通讯员 徐晋芳 徐军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11期

  • 第2017-09-10期

  • 第2017-09-09期

  • 第2017-09-08期

  • 第2017-09-07期

  • 第2017-09-06期

  • 第2017-09-05期

  • 第2017-09-04期

  • 第2017-09-03期

  • 第2017-09-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