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着“小杂粮王国”的美誉,谷子作为杂粮谷物中的大类,其种植面积2016年已达324万亩,总产达55万吨,种植面积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在我省的名优特品种中,长治“沁州黄”、广灵“东方亮”、阳曲“朱砂红”、阳城“老谷米”、临县“谷上谷”等小米品牌家喻户晓。同时,小米锅巴、小米醋、小米酒、小米挂面、小米米粉等小米的深加工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
当前,山西正在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提出要做精杂粮,并要以开发功能性食品、发展功能农业为主攻方向,给小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9月17日,在2017山西粮食产销衔接会上,一场围绕小米产业发展的论坛精彩上演。山西大学教授王常青,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郭平毅以“我国谷子深加工现状与分析”和“全程生产机械化推进谷子产业化”为题,为参会嘉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小米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最原始、最健康、最简便的一种营养健康食品。中医认为小米‘和胃温中’,脾胃虚弱着十分宜食。最大的优点是易于消化、富硒……”山西大学教授王常青普及小米营养的开场白马上吸引了在场的听众。
事实上,随着小米营养价值逐步被人所知,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目前人们的食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只知道将小米熬粥食用。其实,小米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的食品,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一向受人欢迎的小米糠综合利用深加工产品很少。因此,王常青认为,小米产业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小米可以磨成面,进而加工成饼干、馒头;深加工为醋、酒、酸奶、饮料,甚至可以作为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原料。
可见,小米企业如果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深加工发展途径,小谷粒也能变成“金疙瘩”。
“山西小米如何‘下山出海’体质增效?”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杂粮学会会长郭平毅的问题引起了在座各位的思考。“用全程生产机械化推进杂粮产业化。”
过去,形容农民种谷子的情形是“播种靠摇耧,收割靠镰刀,掐穗靠爪镰,脱粒靠碌碡”。由于谷子自身粒小、穗弯、穗紧、秸秆硬等特点,还有谷子生产分散、生产条件多样化的原因,谷子种植以人工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费工费时,使得谷子的种植效益不高,产量低而不稳,制约了谷子产业的发展。
于是,以郭平毅为带头人的山西农业大学谷子团队历经5年,引进、筛选并改装多种农业机械,在筛选各地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谷子品种及节肥减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谷子精量播种、施肥施药、联合收割、秸秆利用等全程生产机械化,成功破解了谷子间苗难、除草难、收割难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业效益,带动谷子产业转型升级,为推进杂粮产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谷子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和渗水地膜覆盖种植谷子等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扩大,谷子的种植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这次论坛对我们加工生产企业是一次非常好的提升机会,真正感觉到小米产业大有可为。”台上讲得认真,台下同样听得走心,不少小米加工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一个小时的论坛还是太短暂了,会后希望能够再次近距离聆听授课。
本报记者 桑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