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就在这个月,同煤集团总医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评为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级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十二家医院之一,也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获此称号的医院。
当月15日,该院召开“创建电子病历高级别医院研讨会”,来自全国约50家医院近130位医疗同行前来观摩学习。
这个系统是如何应用的呢?应用它又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就在当天,记者一行来到这儿,一探究竟。
“现在,我们只要看一下这个监控平台,就知道院内的基本情况,包括门诊、手术等情况,非常方便”
走进该院恒安院区的计算机室,记者一眼就看到一个大的信息监控平台,上面有用药情况、输血情况、检疫情况、手术情况、当前门诊情况、以及及时上岗情况等不种类型的图表。
该院门诊部副主任邹颖指着当前门诊情况一览表介绍说,如果那儿一直显示患者等待的人数比较多,他们就会根据表中显示的实际情况,多增加一些某病的出诊医生,进行弹性调整,尽量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
之后,她又向记者介绍了平台上的红、黄、绿三种组成的靶心图。她说,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不同的上班时段,从那儿可以直接看到每个职工的及时到岗情况,根本不用去现场一层层查,一个个办公室看了。
“这不仅是方便了查岗,而且对每个职工都是公平的,”邹颖说,“原来,我们查上岗情况,是从一楼开始,一层层往上走,这样,就可能给被最后查到的岗位人员留了一定的时间,从一定角度上说,以前的这种考核可能有点不公平。”
“假如我某天外出,这儿肯定就不会出现我的上岗记录。”该院副院长陈向东如是说。
“我们的工作压力轻了,工作效率高了”
上午10点多,记者一行来到该院的血液免疫科时,当班医师崔永红正在给一位50多岁的患者看病,只见她在询问患者的病情之后,就不停地在其面前的电脑上操作。
患者一离开,记者赶忙围了上去。她说,没有用到六级电子病历之前,患者的病历需要他们值班医生手写,并对患者情况作出判断,工作量比较大。现在,他们只需要录入就行,而且有了结构化病历他们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病历模板,因为病历模板有多种选项,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作出更加快速正确的判断。
同时,患者经过诊断,需要检验化验的,医生可以通过该院的住院360视图报快速得到检查图片及检验结果,大大节省了医生的很多工作。“字打得少了,还避免了我们自己手写病历时出错,相同数量的病人病情,我们现在工作量轻了不少。”
“原来,我们值夜班时,光粘化验单,就需要好长时间,”说起这个,该院的另一位医生也深有体会,“现在,我们只需要上机,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压力就相对轻了,工作效率却提高了。”
“现在,我们看病可方便了,而且还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大夫”
六级电子病历让患者在该医院看病更便捷,医生通过电子病历,能更全面地掌握病人的情况。
在该院血液内科病区,主任医师刘杰带着记者一行观摩了移动护理车、气动物流机以及床旁心电图机等先进的电子设备。
“以前,我们使用的护理车,仅是方便放置药品、液体的辅助物。一些病人要做检查时,需要上下楼不停地辗转在各个检查项目检查室里,很不方便,”该病区的一位护士告诉记者。“现在的移动护理车,则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核对、处方确认、信息查阅、信息传输等新功能,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应用工具。通过这些设备的连接和使用大大地方便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移动护理车便于医师在对患者护理时实时通过移动护理车观察患者的情况,并进行诊疗。假如现在遇到病人突发心脏病时,我们就可以把床旁心电图机迅速移至病人床前,快速做好心电图检查,并在病历上记录、上传给临床医生,也会迅速作出判断、及时下医嘱。之后,通过用于药品化验单等物品传输的气动物流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传输给相应病区,这样节约了人力和时间。也让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治疗。”
王阿姨对此深有体会,她的老伴邓师傅正在该病区住院。“这次是老伴第二次来做治疗,来之前,因为非常信任刘杰主任,我们就提前打了个电话。因为之前在这儿住过院,老伴的病情、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治疗,都在这儿的电脑里存着,所以从门诊挂号到办理住院手续,开始做B超、CT等检查,就非常快,比之前方便多了。”
“全过程管理让用药更安全了”
“现在,只要患者有就诊史,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病历系统看到病人的继往病史,以前在这儿做的检查及图片,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做出诊断,同时,这个系统从医生开立药品医嘱、护士签收药品医嘱、药师审方、发方、配送、患者用药等等进行全过程管理,”该院一位老年脑科的医生告诉记者,“医生下医嘱时,若出现失误,系统马上就会提示。
比如,患者是位男士,医生误开了女士用的药,系统会提示医生用药错误。”
在该院的一间病房,记者见到了系统提示安全用药的另一幕。
当时,一护士正要为一位王师傅病患输液。只见她先用随身携带的PDA机依次扫描王师傅手上的腕带、医嘱、一瓶液体、护士自己的工牌,之后,PDA机发出医嘱与患者相符的提示音。就这样,在不用对病人作出过多询问的情况下,就轻松完成了操作任务。
不过,若是将两个不同病情的患者的药品对调,会如何呢?在记者期待的目光中,这个护士将上述的环节又进行了一遍,唯一的不同是,液体用的是另一病床上患者的药品,此时,PDA机立即发出了医嘱与患者不符的提示音。
这个系统的自我管理,确保了患者能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药品。
本报记者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