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槐蜜、荔枝蜜、荆条蜜和枣花蜜,中国四大名蜜有三种就在山西,我省资源很丰富,但蜜蜂产业链在全国来说却相对滞后。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赚不到钱。于是,我立志打造我省首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蜜蜂产业链。”9月15日,记者在祁县老陈家蜂业有限公司见到王国峰,他满腔热情地说了这段话。
王国峰是一位80后,曾经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2011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很顺利来到山西省农业厅工作,然而,在农业厅朝九晚五工作三年后,王国峰毅然辞去工作,开启了创业之路。
为了做好山西蜜蜂产业,王国峰和爱人北上辽宁、南下广东、东进齐鲁、西赴新疆,了解全国蜜蜂产业发展现状,寻找山西蜜蜂产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王国峰说:“经过调研,我们撰写了论文《我国养蜂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论文的观点受到中国养蜂学会副会长陈黎红的认可,这给我们创业吃了定心丸。”
2015年,创业之初,王国峰对祁县的养蜂产业进行了调查,祁县有120余户养蜂户,大多是单独的家庭散养,没有规模,生产的蜂蜜也就在周边销售,渠道单一,销量比较低。王国峰说:“我们要转型,就不能走小农经济、各自为营的道路,要把蜂农拧成一股绳,一起去做蜂产业。2015年,我们成立了祁县永刚养蜂专业合作社,搭建了‘协会+公司+合作社+蜂农’的全产业链,目前已经吸纳了56户养蜂户。不仅增加了蜂农的收入,也提高了祁县蜂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16年,王国峰带着56户蜂农进军成熟蜜、巢蜜生产领域,这属于蜂蜜产品的高档区。“我国的蜂产品高档区是一个空白,消费者宁可花高价钱购买国外的蜂产品,也不相信自己的产品,我们就是要跟国外的产品比一比。”合作社负责人陈佳琪说。
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2016年,合作社生产的蜂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销量依然持续攀升。截至目前,仅王国峰一家蜂场销售额就达到近30万元。自己富裕了不忘乡亲们,去年王国峰以蜂产品代管经营的模式参与祁县扶贫工作,项目涉及6个村,150多户,200多名贫困人口,并且列入祁县脱贫重点项目。
众所周知,养蜂业被誉为“空中畜牧业”,不争饲料,不占耕地。为了拓宽蜂产业链,今年4月份,合作社承接了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梨树蜜蜂授粉配套技术应用》,在祁县建立“梨树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授粉项目示范基地有200亩梨树,目前在示范推广时期,虽然利润很低,但是前景很广阔。”王国峰说道。
在合作社,记者遇到了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蜜蜂授粉首席专家邵有全,他正在给果农和蜂农进行蜜蜂养殖、蜜蜂授粉专业知识培训。邵有全说:“蜜蜂授粉技术成本很低,每亩地仅需要50元左右,祁县是酥梨之乡,但是基本上都是人工授粉,一亩地费用600元左右。合作社将蜜蜂授粉技术推广开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果农的生产成本。”
如今,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养殖、生产、深加工规模产业链,今年2月份,合作社与江苏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共同研发蜂蜜果酒,蜂蜜果蔬饮等功能产品。“做蜜酒产业,余下的果干还可以转化成咀嚼片,进入食材或者药材领域,所有的资源都被很好的利用,我们真正做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王国峰说道。
创业是一项艰苦奋斗历程,谈及创业的感悟,王国峰说:“每个人都有想去的地方,这段路也许会让我们感到迷茫、痛苦甚至绝望,当你熬过一个又一个黑夜,你终将会看到黎明,以及那些迟到的风景。做大做强山西蜂产品产业链,这条道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一直在路上。”
本报记者 姚凡 实习生 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