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零售行业来说,这十年,好像一个轮回。
十年前,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开始迅猛发展,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开始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十年后,当零售行业再次处于互联网的风口,各种新业态带来的新气象却让整个行业“如沐春风”。这其中,“无人”概念自今年以来持续升温,引得各路资本纷纷将目光投过来,并不断“加码”。不过,“无人”概念的兴起,究竟是否适合当下零售行业的发展,消费者又能否接受这种新兴业态,一切都还要先打个问号。
记者体验无人商店
近日,在太原市食品街附近工作的小雯告诉记者,她逛街时发现食品街北段有一个名为“叮咚屋”的“无人商店”,记者立刻前往采访。
来到店门口记者看到,这家无人便利店的大门是开着,店里面横向排列了6台自动贩卖机,有卖饮料的,有卖零食的,也有卖现做咖啡的。贩卖机和墙壁的颜色都是亮黄色,使得店面整体凸显一种明快的氛围。
来到贩卖机前,记者发现,和以前传统的自动贩卖机不同的是,这几台机器上面不仅有纸币投入口,还设有可以直接触碰操作的电子屏幕,这些屏幕不仅可以直接点选要购买的货品,还可以在支付时选择支付宝或微信等智能支付方式。机身还印有机身编号和售后电话等信息,方便机器发生故障时联络工作人员。
记者随后自己操作机器进行了一番“无纸化”购买体验:先点击一下屏幕上的“购买”按键,屏幕上便出现了这台机器可供选择的货品,记者点选了一瓶康师傅冰红茶后,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个二维码,拿手机用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扫一扫”后进行付款,付款成功后售货机就自动出货,可以从下方的取货口拿出要买的东西了。屏幕的触感非常灵敏,整体购物过程便捷流畅。
浏览了一遍货品售价后记者发现,大部分价格和市面上的价格相同,少数贵5角钱,整体差别不大。而在店内的东北角还放有一个小桌子和两把椅子,方便客人休息。
多家公司获资本青睐
实际体验一番后,记者感觉身边的“无人商店”还是没有国内外媒体报道的那些无人商店那么“酷炫”和高科技。
比如无人商店的鼻祖亚马逊,其在去年12月份正式推出的实体商店Amazon Go,消费者只需要在进门时刷下亚马逊的手机应用,然后在商店内选取商品后可直接离开。这一“即拿即走”的购物模式引起国内零售行业的瞩目。
国外的“无人”概念“玩”得火热,国内自然也不甘示弱。8月28日,苏宁在南京徐庄苏宁生活广场开了首家无人店“苏宁体育Biu”。在进入苏宁体育Biu之前,消费者需要下载苏宁旗下的一款手机应用进行“绑脸”操作,然后直接进入商店、挑选商品,最后来到付款通道也是通过刷脸进行支付。
记者了解到,此前,阿里巴巴在淘宝造物节期间也展示过无人商店“淘咖啡”。不过,淘咖啡还只是一家快闪店,并没有实际落地。
巨头加快布局的同时,无人商店的创业公司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据易观数据统计,仅2017年,就已经有多家公司获得巨额投资:2月,便利蜂融资3亿美元;6月,F5未来商店融资3000万人民币;7月,缤果盒子和小麦便利店分别融资1亿人民币和1.25亿人民币。
技术水平成分水岭
虽然都打着“无人”的旗号,但是国内市场上的无人商店却是形态各异。
苏宁云商IT总部执行副总裁、苏宁技术研究院院长向江旭,是前瞻性技术创新和研究的先锋人物。他曾将无人商店按照智能化程度,区分为非智能、半智能以及全智能三大类,并设置了L0-L4五个等级。
在这个分级里,L0对应的是传统的有人店铺模式,L1则是像“便利蜂”或自动售卖机一类的初级自动化模式。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以及苏宁的无人店只能算是L2级别的无人店。L2级别属于中级智能化,即把商品统计、交易结算等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化处理,消费服务体验虽然不错,但与有人店铺相比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向江旭认为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只能做到L3的水平,它对应的是Amazon Go这种高级智能化模式。L3级别的店铺在运营中,把面向消费者的环节全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自动化处理,最终达到与有人店相同甚至超过的消费服务体验。L4则是无人商店的终极目标,目前还只存在于理论中,在L4的店铺中,将不存在特殊情况无法处理,也不存在任何条件限制,并且提供的服务体验将超越有人店。
如此看来,在太原食品街出现的叮咚屋应该算是L1的初级自动化模式。和传统的便利店相比,其只是在付款时多添加了扫码支付的选项,而且所售商品种类也无法和传统便利店以及L2-L4的无人商店相媲美。
对此,省社科院的周洁认为,不论是线上的电商,还是线下零售商,进军“无人”商店领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运营成本更低、新技术运用以及引流成本的变动。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走进商店,有没有人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实际体验和购物效率才是真正的核心。
周洁认为,“无人”只是一个概念,如何能把服务做到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会有意义。如果只是简单强调“无人”的概念,没有结合消费者、产品、场景、时间的层面去综合考量,没有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