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脱贫,关键在于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加零”。沁水县端氏镇26个行政村,2016年底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尚有5个,5万元以下的村也有5个,“空壳村”“薄弱村”各占19%。去年以来,端氏镇党委、政府以各项扶持政策的高效使用为抓手,以农村“三资”要素的有效利用为纽带,立足村情实际,坚持市场导向,创新经营方式,探索出了村级集体经济“破零加零”的“端氏模式”。
村社一体,合股经营。山泽村利用耕地和荒山资源,积极引进山东贝隆杜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流转2万亩荒山、2千亩耕地建立万亩杜仲种植加工示范园。采取支部引领、村集体所有的办法成立福隆种植合作社,具体负责流转土地和组织务工等,山东贝隆公司负责资金、供苗、技术指导和加工销售等。在此基础上,由山泽村福隆合作社和山东贝隆公司组建山西贝隆杜仲种植有限公司,山泽村和合作社占股30%,山东贝隆公司占股70%,负责整个山西区域的基地扩大和经营。并且同时与沁森宏泉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保护价收购协议,试行杜仲间种土豆模式,每年每亩土豆净收入800元,除去租地开支,山泽村当年集体经济可收入30余万元。
保本分红,委托经营。必底村在扶贫“破零”工作上大胆创新,由村集体成立沁必养猪合作社,与山西新大象集团合作发展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将4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把资金变股金,由新大象负责经营。村集体负赢不负亏,新大象集团每年按入股资金10%的固定分红支付村集体,本金不变。下沟村直接与沁水县迎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把上级拨付的35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除本金外每年可获得10%的固定分红。
聘用能人,自主经营。秦庄村有煤层气企业的抽采井场,每年有一定的土地补偿收入。村里把土地补偿款整合使用,发展年出栏4500只的规模养羊场,并聘请市场经营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负责经营管理,管理人员工资和效益挂钩,这样把“死钱”变“活钱”,把“小钱”变“大钱”,保证了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依托企业,打包经营。金峰、东山、西头等村依托华港、山西煤层气、浩坤等企业入驻的有利条件,坚持“企地共融、企地共建”,由村集体组织村里剩余劳动力成立清洁服务和劳务输出队,通过承包驻地企业保洁、保卫等后勤保障服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以上。曲堤村依托曲堤、坪上煤矿,村集体成立运输车队,为企业提供煤炭物流服务,每年可使村集体增收70余万元。
村企联动,帮带经营。韩王联合党总支充分发挥蔬菜种植传统优势,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吸收蔬菜种植户入社,在发展好自己蔬菜大棚的基础上,承包华康农牧蔬菜大棚,由村里统一组织、统一经营、统一结算,这样不但增加了菜农的收入,而且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破零”。双塘村集体成立养蜂合作社,合作社与圣康蜂业联合,由农户分散饲养、合作社统一销售,按照“四六”分成增加集体收入。马寨村打造优质有机红薯品牌,坚持集体引领、村户联动、组团发展,在促进农户增收基础上,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郭娜 于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