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综合

新闻记者要在“接地气”中讲述精彩故事

  这些年和一些年轻记者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记者打交道,发现他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对报纸和主流媒体上的消息不屑一顾,而对网络新闻和小道消息非常敏感;对深度报道和正面宣传不感兴趣,而对突发事件和负面报道情有独钟;热衷与财大气粗的企业家打交道,而对农民群众缺乏感情;对跑新闻发布会乐此不疲,而对深入基层愁眉苦脸。他们整天忙于刷屏而不研究新闻,表现得十分浮躁而且思想空洞,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往往不探究事情的真相和本质,不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报道,却单纯为了制造噱头、吸引眼球,采取较为极端的方式,进行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他们惯于快餐化、碎片化、媚俗化的写作,对稿件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重视质量,有时为了完成写稿任务,不惜从网络上捕捉虚假信息和不实新闻。
  这种倾向的形成与记者自身道德修养、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受到一定社会风气的影响,这种倾向对新闻事业造成伤害,对社会和谐构成隐患,对记者成长极为不利。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部门一再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三贴近”,要大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此,我们就是希望年轻的记者们多深入基层,多“接地气”,多关心农村,多关注民生,在基层一线寻找最美故事,讲好精彩故事,创作出有深度、有分量的新闻作品。
  通过“接地气”能解决很多问题,最基本的有两个:一是能够把好采访关,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鲜活的素材和事例;二是善于求证,去伪存真,了解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很多记者对“接地气”也有足够的认识,只是在操作方法上不得要领。那么如何才能“接好地气”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深入基层群众,寻找最美故事。现在许多记者不愿意深入基层,一是嫌麻烦,二是怕吃苦。其实,这种态度要不得。30年前,新华社采访组深入河南兰考等地前后采访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又两下兰考进行补充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素材,而后才写出著名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前任总编辑范敬宜对此进行高度评价:“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
  现在人们也常说:“世界上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故事在民间,新闻在基层”。事实上,新闻记者只要吃得了苦,深入下去,就能淘到“宝贝”,取得“真经”。近年来,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中央主流媒体正是由于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开辟了诸如“新春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村官”、“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等一系列好的栏目,推出了大量有现场感、故事性强的报道,才引起了读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强烈共鸣。
  二、镜头对准群众,善于发现故事。有的记者也经常跟着领导下基层调研,但习惯于围着领导转,用惯性思维和程式化方式写作,官话、套话多,群众语言少,稿件平淡无奇,缺乏新意。因此,光把身子扎下去还不行,还要找准角度,把镜头对准群众,才能发现好的故事和新闻。以《光明日报》2015年4月5日头版头条刊登的文章《梨花风起正清明 缅怀英烈寄深情》为例,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郑晋鸣在清明节前夕,放弃回老家为父亲上坟的机会,而是前往江苏张家港赵庄村祭奠刚刚过世的村党总支书记汪明如,通过现场群众冒着小雨在老支书的墓碑前磕头跪拜,怀念老支书为村里群众办的一件件好事,而把这位“身边的焦裕禄”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生动感人的新闻特写,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好了清明节给老支书上坟这个题材和角度。
  三、用心贴近群众,挖掘生动故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只有用心贴近群众,学会和农民交朋友、拉家常、套近乎,农民才会跟你讲真话、讲实话。而要达到这一效果,首先必须做到人到、身到、眼到、手到,要下田间、上炕头,和农民同吃同住。其次要关心群众的“热点”、“难点”,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知晓他们的诉求,做好他们的代言人。同时新闻记者也要发挥党的“喉舌”和“传声筒”的作用,既善于用浅显的道理和易懂的语言,把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讲给群众听,让他们知党情、知国情、知政情,同时也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在他们的柴米油盐里也许能看出政策是否到位可行,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四、运用群众语言,讲好精彩故事。新闻语言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新闻记者只有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充分运用具有泥土芬芳的群众语言,才能把故事讲得精彩生动。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坚持到群众中去,学习群众语言,采集群众语言,从而使报道质朴无华,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近年来,中央媒体通过开展“走转改”等活动,把运用群众语言、反映群众生活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山西省委宣传部也鼓励全省广大新闻媒体记者要深入基层,进厂矿、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清宪要求新闻记者要学会讲故事,要用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作品和生动感人的故事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张引弟 作者单位:忻州日报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23期

  • 第2017-10-22期

  • 第2017-10-21期

  • 第2017-10-20期

  • 第2017-10-19期

  • 第2017-10-18期

  • 第2017-10-17期

  • 第2017-10-16期

  • 第2017-10-15期

  • 第2017-10-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