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吕梁精神”,挺起吕梁脱贫攻坚的“脊梁”

  •   本报记者在吕梁离石区归化村采访第一书记张强。

  •   吕梁卫校成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一大批贫困群众由此走出大山。

  •   临县刘家塔村贫困户刘恩情一家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

  •   地还是那块地,各种扶贫产业的发展却让农民干活的感觉不一样了。

  •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期间,专门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向全党发出攻坚深度贫困动员令。
      此后,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最困难的地方、紧盯最困难的人群、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全省上下形成攻坚深度贫困、决胜全面小康的浓厚氛围。
      作为革命老区的吕梁,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目前,全市仍有1083个贫困村、31.58万贫困人口,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贫困发生率9.8%,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吕梁精神”在脱贫攻坚战役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吕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制约难题,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紧盯最困难的地方、瞄准最困难的群体、扭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10月17日,冒着绵绵的秋雨,本报“脱贫攻坚山西纵深行”采访小分队一行踏上了赴吕梁山的行程。
      有些激动,更有些期待……撸起袖子,“吕梁精神”啃深度贫困“硬骨头”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中央后委和中央西北局驻地,抗日战争时期是保卫延安的前哨和屏障,解放战争时期是延安的大后方,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抓不好脱贫攻坚,我们愧对这块红色的土地,也愧对吕梁人民的期盼。”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动情地说。
      在吕梁扶贫攻坚的道路上,吕梁市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扶贫为基点,推动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布局、项目资金向扶贫产业倾斜、精准政策向深度贫困聚焦,积极探索符合吕梁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子,取得初步成效。
      “我也是农村孩子,打小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归化村不富,我是不会走的”,吕梁市离石区归化村的第一书记张强对村子里的情况乃至数据清清楚楚,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的张强头上早已熬出了这个年龄少有的丝丝白发。
      在张强眼里,扶贫工作要先保证“扶真贫”,才能做到“真扶贫”,他建起了全村村民参与的微信群,大家集体投票,对贫困户“排雷”,挤出非贫困户的水分……公开透明的工作作风,让当地真正贫困的村民得到了政策的帮扶。
      大小会开了上百次,嘴皮子磨破,人心焐热了。此后,拿规划、搞旅游、建农场、兴产业……张强的一系列“致富经”,让这个曾经全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已实现整村脱贫。
      张强告诉记者,“扶贫先扶志”,“吕梁精神”就是最好的“志”剂。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现自力更生,不仅让其在生活上脱贫,也要让其在意识上脱贫,让他们也树立起艰苦奋斗的品质,避免再度返贫。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执着的“吕梁精神”在时时闪现。
      吕梁市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他们开展农业科技、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对通过劳动实现脱贫的,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和项目资金补助;广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通过媒体宣传、巡回宣讲等方式,选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营造“我要脱贫、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争当文明户”活动,至7月底实现农村“文明户”评选工作全覆盖;全市已命名表彰县级“文明户”730户、乡级文明户2948户、村级文明户15916户……
      记者手边有一份素材,本报吕梁记者站与人民网山西频道共同主办的“‘弘扬吕梁精神·攻坚深度贫困’寻找精准脱贫路上的领头雁”,已经收集并展播的“领头雁”达上百例,这其中,每个人的故事都具体生动,每个事例都鲜活感人……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在吕梁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植根于贫困乡村、植根于贫困群众、植根于同贫困抗争的伟大实践,可敬、可信、可学;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吕梁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格,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找对路子,脱贫压力变发展动力
      车出高速,道路蜿蜒,满目皆山。走进吕梁,感受最多的是大山之变。
      从山顶远眺,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庭院“长”在绿中,俨然一幅现代版桃源美景。
      沉睡的大山“活”了。每天从早到晚,山坡间、山路上处处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村里难找闲人。
      “吕梁山上鱼米香,不信你来看青塘。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青塘村第一支部书记张文文介绍,今年端午节,吕梁临县青塘的粽子“香飘”太原及周边,有着吕梁特色也渐成规模的粽子产业开始发力。
      如今的前青塘村名声在外,这与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的前青塘村,村中有“海眼”,水量充足,涵养了成片的苇子、百亩的鱼塘。但是,多年来前青塘村却只能“抱着金饭碗,穷得讨饭吃”。
      2015年,吕梁按照“文化引领奔小康、打造美丽前青塘”的帮扶新思路,在前青塘村的芦苇上做起了文章:他们培训贫困人员用芦苇的叶子做粽叶、用芦苇秆做工艺品……
      目前,减贫已进入“最艰难阶段”,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攻坚克难,既要有不同以往的力度,更要有不同以往的智慧,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一村一条路,精准扶贫有特色,前青塘村的变化是吕梁深度扶贫的一个缩影。
      吕梁市离石区的归化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依托,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文化旅游产业扶贫的路子。
      路子对了,机制顺了,自然就会把扶贫力量握指成拳,优势兵力劲往一处使。
      吕梁利用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鼓励搬迁农户在迁出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来增加搬迁户收入。依托政府扶持,发展劳务产业。结合吕梁护理护工培训就业工作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有针对性地对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定向推荐,为搬迁群众就业牵线搭桥,确保每户有一人能就业创业。 (下转第2版)
      精准实施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到村项目到户。吕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以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生猪、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业,同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规划引导项目、项目服务规划、精准对接到户”目标。
      与此同时,吕梁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扎实推进联村式、村级式、牧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电站建设,实现深度贫困村100~300KW光伏项目全覆盖;完善光伏扶贫利益分配机制,使光伏电站60%的收益保障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40%的收益归村集体,确保“十三五”规划实施的400MW光伏项目建成后,使6万深度贫困户受益。
    授人以渔,创新帮扶攻克深贫堡垒
      10月18日,在临县采访的记者偶遇孝义市副市长王勇,他目前的工作岗位在临县,现任临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他的主要工作是督促对接孝义帮扶临县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据悉,孝义市结对帮扶临县,选派了103名优秀党员干部,任临县农村第一书记。与临县政府签订《结对帮扶战略合作协议》,设立“孝义市结对帮扶临县专项基金”,建立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原料基地,签订煤化工和氧化铝长期资源购销合同,开展“四位一体”金融精准扶贫,开展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十三条”帮扶措施……
      据了解,吕梁地区构建社会帮扶合力,扎实推进精准帮扶,形成了干部帮扶、县际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扶贫机制。他们深化干部帮扶,采取提前制定轮换方案、明确轮换原则、严把选派条件、严格进行审核等方式,圆满完成农村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并集中开展了培训;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驻村工作队工作的通知》,对单位主要领导和驻村工作队责任进行了再压实,将4214名工作队员中的党员组织关系全部接转到所在村;从各县(市、区)选拔10名年轻干部到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挂职两年,增强了脱贫攻坚工作力量;从非贫困县选派副县级领导分别挂职深度贫困县,确保每个深度贫困县都有1名县际结对挂职领导。
      与此同时,强化县际结对帮扶,汾阳市结对帮扶石楼:帮助石楼县购买优质谷种和酿酒高粱种子,建立1万亩绿色谷子和1万亩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协调汾都香米业和汾阳王酒业两户民营企业达成了产品购销意向。通过协调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电商企业,帮助当地群众销售核桃10万多斤,每吨比市场价高出1000元……
      文水县结对帮扶岚县:大象农牧集团在岚县普明镇投资4000余万元实施的“年存栏3600头种猪场建设项目”已投入使用,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5人,带动生猪养殖户300余户……
      目前,全市448户规模以上企业中有232户生产经营相对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其余企业正在积极筹划对接。
      外部的积极帮扶也在激励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许多贫困群众思想观念也在实现质的变化,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尤为可喜。
      来自临县的秦玉莲是吕梁技工学校第一期培训学员,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她已是一名抢手的月嫂,年前已有每月8800元的岗位在等着她,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代表的却是一大批群众。
      现在的吕梁市卫生学校忙得不亦乐乎。在吕梁这条脱贫攻坚路上,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护工们既要走出去,还要留得下。正如李正印曾在欢送第六批“吕梁山护工”走出大山时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为机制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工程,以提高贫困人口劳动技能为目标,积极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
      2017年计划完成12500名“吕梁山护工”培训任务,力争10000名受训人员实现就业。已组织四期、共培训护工7016名,实现就业3817人。
      吕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扶贫需要扶智,扶智需立志,立志则需转变。要实现由过去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从单纯的物质帮扶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目前,吕梁上下正积极发展现代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主体”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临县、柳林红枣,兴县小杂粮,岚县马铃薯,石楼蜂蜜,中阳核桃,方山中药材,交口食用菌,离石、交城乡村旅游等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大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所有贫困村实现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有电商、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六有”目标……
    产业辐射,激活贫困群众致富梦想
      深秋时节,大山深处,湫水河畔,蒙蒙细雨,临县白文镇庙坪村的村间小路却异常整洁,村里墙上的宣传画清新亮丽,一派富足的景象。
      眼下正是出香菇的关键时候,在临县白文镇庙坪村丰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大棚里,枣木菇棒一排排整齐的码放,新一茬枣木香菇即将出棚。
      大棚的主人,是庙坪村脱贫积极性较差的6户贫困户。为了动员他们发展脱贫产业,第一书记乔伟顺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以个人名义担保,帮他们筹集了建棚资金、赊来了菌棒,如今,贫困户靠大棚过上了好日子。
      集中在吕梁山区内的一些深度贫困县,是我省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为此,吕梁市对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群体,采取超常规举措开展集中攻坚。
      临县丰林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临县枣木资源优势,生产的枣木菌棒出口韩国,枣木香菇远销天津、北京、上海、陕西、内蒙古等地。通过丰林公司食用菌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12村、13个合作社食用菌发展,带动265户贫困户、830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地还是那块地,干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
      该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光伏发电三大产业,贫困户可获得五方面的收入。公司通过“四统一”,即统一规划指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菌棒供应、统一品牌销售,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合作社负责组织贫困户流转土地、搭建菌棚、栽培香菇,贫困户依托合作社解决资金、技术、销售难题。贫困户户均1棚,可带动5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4万元。
      村民身份变了,过去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农民”“产业工人”,枣木香菇成了自己的产业。村集体经济活了。贫困群众有了稳定脱贫出路,园区有了可持续发展产业。
      目前,我国减贫已进入“最艰难阶段”,攻坚克难,既要有不同以往的力度,更要有不同以往的智慧。在吕梁,许多没本钱缺门路的贫困户也有了致富办法。
      2017年吕梁全市种植标准化杂粮67.9万亩、标准化马铃薯74.6万亩,落实食用菌种植计划2250万棒,种植中药材1.05万亩,落实牛、羊、驴和特种动物养殖户6047户,累计覆盖贫困户10.5万户、贫困人口33.1万人。
      该市各县市区通过“建立基地、签订订单、保底收购、吸纳就业、股份分红、参与经营”等办法,积极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市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贫困人口达到4.87万户13.84万人。
      出台了《“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全市1083个贫困村有主导产业的达到1052个,占总数的97.1%;有969个村成立了以吸纳贫困户为主的合作社,占总数的89.5%;有696个村的主导产业有了带动企业,占总数的64.3%。1083个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7.5万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15万人,其中有增收项目的贫困户为7万户,占93.2%,并带动0.4万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增收项目;有技能的1.5万人,占76.9%……
      (压题图片为临县城庄易地移民搬迁工程。本文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冯杰 通讯员刘生锋、郝天鹏摄)

    本报记者 巩国强 李全明 王佳丽

    采访手记
    扶贫攻坚迫切需要“领头雁”
      今年6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吕梁考察时说,“近年来我们向基层派出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为干部锻炼成长搭建了平台,我们要从他们当中发现好同志、好干部,并着力加以培养。”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缺什么?除了缺资金、缺技术,更缺人才,尤其是肯扑下身子,一心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翻开采访本,每一个脱贫攻坚事例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活生生的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一线,一个个普通的身影在成就一个伟大的事业。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好干部,可以激活一个村,带动一方的发展,一个好的领头雁能带领一方群众摆脱穷根,撸起袖子发家致富。
      为了响应总书记号召,在党员干部中发掘一批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精准扶贫“领头雁”,助力处在“实施三五工程 攻坚深度贫困”的吕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吕梁市市委书记李正印签批,吕梁市委宣传部牵头,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协调配合,山西经济日报吕梁记者站与人民网山西频道具体组织实施的“‘弘扬吕梁精神·攻坚深度贫困’寻找精准脱贫路上的领头雁”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扶贫路上,身先士卒的“领头雁”在引领和带动吕梁群众攻克一座座深度贫困堡垒。
      今年以来,吕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攻坚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许多亮点,特别是岚县购买式造林、吕梁山护理护工培训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一批重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先后把全国和全省的多个现场会放到吕梁召开,而这都离不开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
      因此,扶贫攻坚需要选准“领头雁”。他们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敢想、敢闯、敢于创新;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热心为群众谋利益;勇于首尝“螃蟹”,带头培育优势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我们看到,吕梁脱贫攻坚的步伐加速,2016年11.1万贫困人口减贫,均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要求。2017年计划脱贫14万人,文水、汾阳、孝义3个非贫困县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阳、柳林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这沉甸甸的成绩,离不开吕梁山上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奉献的“领头雁”。
      “领头雁”展翅高飞,吕梁脱贫攻坚一路疾行。

    王佳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28期

    • 第2017-10-27期

    • 第2017-10-26期

    • 第2017-10-25期

    • 第2017-10-24期

    • 第2017-10-23期

    • 第2017-10-22期

    • 第2017-10-21期

    • 第2017-10-20期

    • 第2017-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