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对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询问。副省长王一新率山西综改示范区管委会、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人社厅、省国土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接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列席本次会议的各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和省人大代表询问。
近两个小时的专题询问,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询问人分别就全省开发区创新发展中的一些人才、同质化、投资多元化、土地等问题进行发问,应询人十分认真回答。
把开发区的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深化转型综改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2010年国家正式设立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九月,国务院又以〔2017〕42号文的形式下发了《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体现了中央对山西的关心和支持。请问副省长王一新,我省为什么选择把开发区的改革创新发展作为深化转型综改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常委会委员王娟玲首先发问。
“转型是我省现在面临所有问题的焦点。转型靠产业,产业靠项目支撑。根据商务厅统计,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率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市场环境的变化,有的是因为山西软环境的问题,但其中有一项基础性的问题是,项目来到山西却没有地可落。”王一新在应答时说,“这些年,我们的开发区数量少、面积小。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多开发区土地的规划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当一些项目来的时候,我们还得等着先解决土地的问题,导致一些好项目一直落不了地,等着等着人家烦了就走了。”
由此,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山西要转型,必须大规模地招商引资,必须抓新产业、培育新的动能,必须在空间布局和承接项目的载体上要率先突破,并且要按照新的理念来规划和设计开发区,让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项目的具体区域和新动能的增长点。否则,转型就是句空话。
稳步有序推进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区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我省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数量少、布局散、规模小等问题。下一步,商务厅在推进开发区设立、整合和扩区的工作中,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袁进发问。
“下一步,我省将严格开发区的设立、整合、扩区,稳步有序推进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区。”针对这个问题,省商务厅厅长孙跃进回答说,“首先,设立开发区要符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全省开发区数量、规模和布局,提升存量,培育增量,做大总量,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绿色生态、用地集约、区域平衡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其次,设立开发区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不是说,每个县市必须设立一个省级开发区,不宜设立的县也可以不设立开发区,主要在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城镇范围内布局工业类的开发区。而对于我省沿黄等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县以及主体功能定位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的县,一般不布局工业类开发区,可布局不新增建设用地或新增少量建设用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
三方面政策鼓励开发区引进人才
“我省开发区高级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熟练技工奇缺,严重影响开发区的发展。请问省人社厅:你们在鼓励开发区引进人才方面制定了哪些政策?落实得怎么样?如何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洪发问。
“解决山西人才短缺问题,引进人才是重要措施。”省人社厅厅长白秀平回答说,“去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今年3月省委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个文件,对包括开发区在内的人才引进,做了一系列的重大规定,在我省人才引进方面具有历史意义。”
接着,白秀平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全省开发区引进人才的形式及政策等。
关于人才引进的形式,我省创新了多种模式,包括“一人一策”模式、“一事一议”模式、“专职与兼职”模式、“间断性服务”模式等。
我省的优惠政策深入到各个方面。比如,对引进人才居住地选择,可以在工作地,也可以在其他生活地,由用人单位负责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可在省内自愿选择中小学校就读;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自愿到山西工作的,负责落实工作,短期内落实不了的,由用人单位按单位的平均工资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并缴纳社会保险费。这些政策在全国是领先的。高层次人才来山西省后,在奖励政策上,我省的办法,力求长久、可持续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引进人才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待遇,由主体单位确定,企业引进人才所需费用可全额列入经营成本;事业单位引进人才费用可从事业经费中列支。
“财政资金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二流财政实施一流人才政策’,除财政加大投入外,山西在全国率先创新体制,鼓励来山西的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牵头人(单位)先行自主融资、政府全额担保贴息。”白秀平回答说。
着力解决同质化问题
“开发区是我省今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靠产业集聚、靠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靠大项目带动发展,可见开发区的发展事关全省转型升级和振兴崛起。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开发区发展上存在特点不够突出、经营粗放的问题,特别是产业雷同、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比较明显。请问省经信委:在促进优化全省开发区产业布局,引导开发区实现集聚发展和错位发展上有什么新的举措?落实得如何?”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建平发问。
针对这些问题,省经信委主任张华龙表示,“我们认真落实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着力解决。”
第一,加强规划指导。在指导开发区产业布局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分行业规划产业基地。比如,铝产业重点布局中铝运城、吕梁两个百万吨铝工业基地和阳煤兆丰、山西信发、太原东铝、晋能朔铝四个铝循环产业园区。现代煤化工产业重点布局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和朔州、大同、忻州三大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在全省产业发展总体布局的大框架下,指导各开发区编制各自的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突出特色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要求,我们对全省29家申请新设、14家申请扩区的开发区产业规划进行了论证。指导开发区确立1-3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第三,强化政策支持。在简政放权方面,在试点开发区积极推进节能审查事项实行承诺制无审批管理工作,允许综改示范区的技改资金、企业技术中心等申报工作直报省经信委。在专项支持方面,通过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如建立研发中心、监测中心等。在试点示范方面,支持开发区申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处管好、小处放活”
“向开发区简政放权要坚持‘大处管好、小处放活’的原则。请问省环保厅:环保部门在对开发区的规划环评审查过程中,是如何履行法定职责来体现‘管好’的?对入区的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查中,采取了哪些优化服务的措施来体现‘放活’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怡卓发问。
针对这一问题,省环保厅副厅长刘军回答说,按照“大处管好、小处放活”的原则,环保部门重点是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是履行好自身职责,主要是依法履行好开发区规划环评审查的职责。
二是落实好优化服务的举措,主要是落实开发区建设中入园入区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服务。重点包括五项举措: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下放审批权限,对未列入环评分类管理名录的建设项目一律豁免,进行网上备案登记,取消审批前置,取消验收审批。同时,进一步简化环评内容,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杜绝暗箱操作,真正做到了实现阳光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