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市县新闻

张越峰: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他善于做群众工作,真心实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善于运用政策,按照脱贫总思路,推动全乡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他荣获河曲县“五一劳动奖章”。
  他就是2016年5月正式担任河曲县单寨乡专职扶贫副乡长的张越峰。在担起脱贫攻坚这副重担之后,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脱贫一线。
抓“精准”,深入乡村识真贫
  单寨乡是河曲县典型的高山农业乡,山大沟深,农业基础薄弱,村多面大、贫困程度深,全乡27个村,贫困村18个,非贫困村中,仍有不少插花贫困户,精准识别难度大,脱贫难度更大。
  面对如此状况,张越峰还是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专职扶贫副乡长的担子。
  40岁出头的张越峰,已经是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了11年的“老乡镇”,挑这个担子,他很有信心。但是,真正干起来,张越峰立即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
  张越峰自加压力,一次次进村入户,拿着民情本,真真切切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
  龙泉沟村的张栓亮,因为购买了3万元以上的农机具,在“再回头看”时被退出贫困户,张栓亮不理解、有怨气。张越峰了解情况后,马上入户沟通。从政策上说服,并帮助他在相关部门了解具体政策,最终得到了当事人的理解。
  东会村的方玉柱多年前曾买过一辆大型挂车,车早已转售他人,但因在信息比对中发现没有销汽车户,不能纳入贫困户。张越峰和乡村干部一道,多次调查核实,了解真相后,在村民大会评议上最终保留其贫困户。
  2015年底,该乡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户472户、1069人,到2016年底,经过“再回头”,核准为480户、1022人。到2017年8月,该乡共精准识别贫困户568户、1211人。
讲“方法”,因地制宜摘穷帽
  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帮扶。2016年单寨乡的脱贫目标为3个贫困村整村摘帽,其中就有西坡村。
  西坡村离乡政府10公里,海拔高度1300米左右,过去一直吃的是雨水,村集体收入为零,全村贫困户26户、65人,贫穷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张越峰一直把这个村的脱贫放在心上。他主动争取、积极协调,在单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河曲县水利部门沟通,促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的实施。今年5月,西坡村自来水接进了农户家中。
  紧接着,张越峰筹措资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同时,村里建起了粮食加工房,既解决了村民外出加工不便的难题,也提高了贫困户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张越峰与村干部通过深入走访贫困户,帮助该村制定产业脱贫计划,走调整种植结构的路子。他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引进张杂谷等优质种植品种,一方面扶持有条件的村民发展养殖业。
  在养殖上,他鼓励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西坡村贫困户中发展养猪业的10余户,发展养羊的5户,这个村已于去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打“基础”,稳扎稳打促产业
  “要做好乡村脱贫工作,既要‘坐得住’,又要‘跑得快’。‘坐得住’,就是静下心来,把基础资料做好。‘跑得快’,就是及时到群众身边了解情况,解决难题。”张越峰说。
  脱贫攻坚是系统工程,涉及的资料、数据、报表很多,这些都是做好脱贫工作的基础,资料不全甚至前后矛盾一片混乱,工作怎能做好?
  张越峰在整理、归纳资料这项枯燥的工作中下足了功夫,常规工作、报表任务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得到了县、乡两级的好评,也得到了第三方评估组和上级考核组的认可。
  在产业脱贫上,张越峰做到了用心、用力。该乡把培育和壮大传统小杂粮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以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以来,单寨乡共实施了10个村的种养殖项目,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3万元,重点扶持了脱毒马铃薯、张杂谷等脱贫产业。
  通过产业带动和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贫困户的收入增加了,而且让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脱贫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接下来,张越峰和单寨乡领导班子将一手抓基础设施,继续争取扶贫资金和项目,完善贫困村的水、路、电、房;一手抓产业,新建土豆贮藏窖,筹划新大象万头猪场一个,新建10个村级光伏电站,继续推广优种种植,发展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养殖……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 通讯员 武中雄 赵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1-27期

  • 第2017-11-26期

  • 第2017-11-25期

  • 第2017-11-24期

  • 第2017-11-23期

  • 第2017-11-22期

  • 第2017-11-21期

  • 第2017-11-20期

  • 第2017-11-19期

  • 第2017-1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