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的李峪村,是一个典型的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的贫困村,然而,近几年来,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两亩的小村庄却名声大噪,火遍大江南北。
而这一切改变,皆源于魔术。
十年前,为了脱贫,新上任的村支书王竹红另辟蹊径带领村民们变魔术,结果一不小心,村里200多名男女老少从最初的门外汉发展到每年登台表演几十次……这些拿起锄头是农民,登上舞台是演员的村民们,在王竹红的带领下,天南海北地到处演出,一年下来,一些老百姓兜里的钱竟然比过去种地一年的收入还多。
如今,能见证“奇迹”的魔术,不仅成为全村百姓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更成为李峪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唱响魔术品牌 打造创意产业
扶贫的道路有千万条,寻找到属于地方特色的扶贫模式,才是“王道”。武乡县李峪村,幸运地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富民之路。
11月23日,武乡县李峪村,天空澄碧。在村里新建的大礼堂内,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村支书王竹红正在表演“三仙归洞”、“撕报纸”等经典的近景魔术。没有电视节目上炫目的灯光,也没有漂亮的舞台服装,仅仅凭借娴熟的技巧和简单生动的语言,王竹红在众人目不转睛的注视下,把观众的一张50元人民币瞬间变成两张一元纸币,吹了一口气后,又把50元纸币神奇复原……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出神入化,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拍手叫绝。
如今的李峪村,全村900多口人中,200多名村民能登台表演,400多名村民都会几个拿手的经典魔术,可谓“家家都有魔术师,人人都能露两手”。在王竹红的带领下,几十年来靠种地为生,甚至一些没有出过远门的农民们,靠魔术天南海北到处走,变成频频登上大小舞台的“魔术表演艺术家”。
说起魔术,村民们有道不完的心里话,一位村民说,以前农闲时只能靠打牌搓麻将消磨时间,后来跟着王竹红学了几招经典魔术,每年跟着出去演出,忙得不亦乐乎,一年下来收入也不少。现在大家在一起,说闲话的少了,不务正业的少了,更多时间都用来琢磨魔术,打磨更多的魔术节目。70岁的老大娘郝兰英人称“魔术大娘”,她对魔术的喜爱甚至超越了年轻人,在高龄的年纪学会了木棍变花、扑克变色等多种小魔术,还跟着王竹红上了《出彩中国人》《村里达人》、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等大型综艺节目。
王竹红说,自2008年起,李峪村魔术团平均每年参加演出20多场,累计参加舞台演出300多场次,参与演出人员可从每场表演中得到100元左右不等的报酬。多年来,村民忙时种地,闲时外出演出,仅靠表演魔术一项,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现在,为了适应市场,李峪村还开发出人体三分、火箭穿人、火盆出花等230多个魔术节目。
李峪村是怎样靠魔术发展创意产业而走上致富的道路?
2008年,王竹红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李峪村,人均不到二亩地,“手里没花的,地里没抓的”,贫困逼得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孩子留守。村里不但没有集体经济,村账目也基本为零。
怎样带动村民走出贫困?上任后的王竹红苦苦思索。最终受魔术师刘谦的启发,让从小对魔术颇有天分的他豁然开朗,开始尝试借助魔术发展文化产业。如今,李峪村因魔术重新定义黄土地的农耕生活。
弘扬太行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仅凭魔术富民增收,对于没有资源禀赋的李峪村而言,并不满足。如何借魔术之力在兴村富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在摸索和寻找的答案。
原来,李峪村不仅是一个名声在外的“魔术村”,历史上还曾是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地雷村”。
抗战时期,李峪村出过一个“大人物”——“地雷大王”王来法,他领着村民摆连环地雷阵,消灭日伪军20多人,缴获战利品300多件,炸得鬼子心惊胆战。王来法因此被毛主席亲切接见,并在1944年,被授予“太行地雷大王”的英雄称号。
李峪村因此成为太行山区有名的抗战英雄之乡。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接待过60多位国家首脑和友人参观地雷爆破法。省里还在村里建了“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
王来法给李峪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给红色武乡增添了不可或缺的色彩。但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背景,曾让村民们捧着金饭碗讨米吃。
2015年,李峪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共投资500多万元,不仅新建了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表演厅,翻修扩建了“王来法纪念馆”,将村里接待游客的基础设施置备齐全,还为百人规模的魔术表演团队准备了各种魔术道具。在新扩建的“王来法纪念馆”里,高科技光电设备和各种仿制石雷、木雷,让游客看得津津有味。多功能大厅里,当地村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太行丰碑》《地雷大王王来法》等,也让游客能近距离体验李峪人民抗战时的英勇善战。
去年5月1日,“中国魔术第一村”正式开村,慕名去参观游览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小小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同年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专程去李峪村就基层文化进行调研,他在看了村民的魔术表演后,对李峪村的文化引领、文化兴村、文化富民的好做法和好思路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李峪村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魔术第一村”。
如今,被誉为“中国魔术第一村”的李峪村不仅借助魔术搭起了通往外界的桥,将魔术做成品牌,做成产业,还借魔术这块兴村富民的“跳板”打造出一条全产业链的富民之路。
整合特色资源 开发农旅项目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现代化的魔术表演与之相结合,让曾经寂静的村庄沸腾起来。
王竹红说,村里把每年的端午节定为戏典节,把农历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定为赶集日,还会推出魔术表演和纪念地雷大王王来法的红色情景剧,并把每周六上午定为美丽乡村旅游接待日。更值得一提的是,村民们今后也无须东奔西走地“走穴”,在村里多功能表演厅里就能为八方宾客进行精彩的魔术表演。
回头看看,重建地雷大王王来法纪念馆、配合《太行丰碑》等情景剧、魔术表演……李峪村大力发展红色和特色旅游业一步一个扎实的脚印。如今,结合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同时建成配套的农家乐,形成“表演-旅游-消费”模式,进一步开拓了农贸物流规模,增加了农民收入。李峪村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打一场“智慧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一组数据不难看出李峪村的变化:201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斤大关,农贸物流总量超出25万吨,经济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6510元,村里先后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县级“红旗村”。
王竹红说,这几年来,紧紧围绕武乡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大有乡党委、乡政府的工作规划,以“红色文化、魔术文化、绿色文化”三位一体的村级经济,因地制宜制定本村“红色旅游、农贸物流、魔术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思路,让李峪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目前,李峪村正在构建“红色旅游+特色文化+绿色农业”的乡村旅游体系。游客来村里可以参观“地雷大王”纪念馆,了解地雷战,观看魔术表演和情景剧,还能买到绿色有机农产品。把李峪村建设成武乡县高标准有特色的小康村,就是全村人的奋斗目标。
本报首席记者 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