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丁先生是我读初中时的老师,一晃近四十年了,忆起当年情景还恍如昨天。老师神采飞扬的教态,风趣幽默的语言,严厉中又不失慈爱的教诲还常浮现在眼前。正是由于何老师的指引,我开始偏爱语文,喜欢阅读并从中得到快乐。因而我一直尊崇何老师。授业之恩终生难忘。
而近一步了解何老师,感受老师的人格魅力,还是我在联社办公室工作的那段时间,市信合办搞文艺汇演,我们邀请何老师为我们编导节目,我们的接触和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读过老师的《故园行》、《桑榆寄情》和《故园寄情》之后。老师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生的感悟让我感动;老师乐于奉献永不懈怠,虚心向学老而弥坚的奋斗精神使我崇敬;老师孝亲悌友虚怀若谷,一心向善又妒恶如仇,饱经坎坷却永远达观的人格魅力更令我震憾。
对老师的大作,我没有能力也不敢枉加评说。可以谈两点感受。
第一,“爱”是贯穿《故园寄情》的主线。
如《颂歌献给伟大的党》,从“喜庆中国共产党八十二岁华诞”起笔,连用五个“最难忘”表达了对党的由衷爱戴和真诚祝福。《喜庆澳门回归祖国》则是对“一国两制伟大创举”的衷心拥戴。
如果说上述作品表达的是作者对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无私的大爱,那么《树碑前后忆往事》、《无尽的追悔》、《车过厦门沟》、《示儿》、《缘分》、《赠友人》等文字则表现了何老师对家人、同事、学生及至周边所有人的关爱。由对“真是命苦”的奶奶,莫名其妙“竟被封为资本家”的父亲,“一生不幸晚年孤寂”的老母,“体弱多病可怜”的二娘,“英年早逝”的三婶……的深切怀念,推及“愿天下老年人晚年幸福,精神愉快,健康长寿”,挚爱之情溢于言表。为赚学费,孩子们在石料厂打工,“我没有去过工地”,是“我怕看到那里的一切而痛苦、懊悔……”。“过去快二十年了……在‘农转非’这件事上我万万不该跟女儿撒谎,愧对女儿啊”……惜爱之情跃然纸上。
总之,为父慈,为子孝,为友悌,为师良。这就是真实的何成丁老师。
第二,“真”是成就《故园寄情》的基础。
《故园寄情》多叙当时事、身边事,甚至家事。许多情境都是人们熟知的,读起来感同身受。何老师是至情之人,信笔娓娓道来,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不矫揉,不做作,自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其心中搏动。如《狗年说狗》中那条“与狼奋力搏斗”,乃至“血肉模糊伤痕累累”,最终将孩子从狼嘴里救出的大黑狗,“何等机敏勇敢,何等无私无畏”。这种源于真实的对狗的由衷赞美不只令人心折,而且使人震撼。不得不从心底认同“狗是聪明、机灵、忠诚、可爱的动物”。狗“一向忠于职守”,“从不嫌贫爱富”,高尚品质远胜过一些人。然而狗也有另类,有一种狗在披着人皮的种群中,被喻为“癞皮狗”,“这类狗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应该全民共讨之,共伐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安定团结,才能尽快建成和谐社会。”实在是真知灼见。
再如《风雨几度忆迁居》,其中甘苦许多人着实都曾经历,只是各人境遇略有不同罢了,因而最能引起共鸣。可贵之处在于何老师处窘境而不馁,迁新居的自励。“感慨良多,摘要以志”。“无非是想告诫人们也告诫自己:面对今天的幸福想想昔日的苦难还是有好处的。回头看,我们会知足常乐,向前看,会增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并“时刻企盼着祖国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
像这样源于生活,又实话实说原汁原味地反映生活,在以平常心叙写平常事的过程中表现作者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坚持操守,播洒爱心的情怀,应该是何成丁老师文集的精髓,也是《故园寄情》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主要原因。
王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