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浅议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评论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笔者认为,所谓“清朗”,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们的目标。它强调的是一种秩序的构建,提倡的是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以及雅俗共赏。在此过程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良好态势的网络新闻评论正以其引导舆论的强大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及类型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借助互联网优势而产生的网络新闻评论亦不例外。
  网络新闻评论,简而言之,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各种评论主体就某一新近或当日发生的新闻事实,迅速、及时地进行评述,阐明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每篇字数一般在五六百字,最多不超过千字。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时效性、交互性、广泛性、便捷性强,具有自由平等及强烈的个性和平民色彩,是当今各类媒体中最有潜力的一种新闻评论。与此同时,受制于网络传播上的一些弊端,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性也成了其“短板”。
  从评论主体来讲,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家评论,指由网站邀请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某个新闻事件发表见解、评论,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这里所说的专家学者,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或问题有专门研究的人士,并不仅限于专业的研究人员。专家评论既可以由专家来撰写,也可以由网站采访并撰写,还可以采取专家与网民直接交流,如在线访谈、聊天室嘉宾座谈等形式。
  二是编辑评论,指由网站或与网站相关的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或者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所撰写的评论,代表整个网站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类似于传统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
  三是网民评论,指由网民发表的各种形式的个人意见,既有一两句话的简短评论,又有上千甚至上万字的长篇大论。这在当今网络新闻评论中最为常见,数量也最多。据保守估计,当前约有60%的网民会在网上发表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的优势
  随着网络在现代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新时代受众表达欲望的愈加强烈,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成为各大门户网站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关注点和生长点,许多网站相继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评论专栏,如人民网的《人民时评》、东方网的《今日眉批》、新华网的《新华视点》等。
  综观现今的网络新闻评论,不难看出,其在继承传统媒体新闻评论长处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和拓展,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1.时间的及时性。准确及时、快速反应是任何新闻媒体的共性,但快中更快,非网络莫属。这一方面体现在受众接触新闻更快捷,发表意见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体现在意见的发表过程简单,文字稿形成以后,点击鼠标只需1-2分钟就可以上传、发布,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往往事情发生不到两分钟就可以上网进行评论。如党的十九大10月18日召开,19日早上6点半中国经济网就发表了评论《举旗定向 领航中国》,不可谓不快。
  2.主体的多元性。就目前来讲,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即专家评论、编辑评论、网民评论。
  3.方式的多样性和互动性。网络新闻评论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新闻跟帖评论、BBS论坛、网评专栏、专题集纳评论、实时对话评论、文章+图片+视频或音频评论、图画式评论等。其中一个网评专栏又能下设多个栏目,增加了评论空间,各种栏目互相呼应,观点多元,思想碰撞,这样自己的观点就会更加明确,也可以对新闻事件提出独特的见解。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受者,还是主动的传播者,而传播者也可以成为受众,这样就打破了两者间的界限,在角色互换中进行意见和观点的互动。网民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作者,把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展现在网上,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还可以与网站编评人员或其他评论作者进行平等交流,形成双向循环传播。而这是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新闻评论所无法比拟的。
  4.内容的贴近性和原创性。人们总是关心与自己在地理、性别、思想和情感等方面有关联的新闻,这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原则。以此为由头展开的新闻评论,最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最能吸引更多不同阶层的人并使其参与到评论中来,从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关注。如作家冯唐前些日子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竟然制造出了一个热门的互联网话题,导致很多中年人甚至年轻人纷纷跟帖评论,发表意见和看法。
  追求独家新闻是媒体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而注重原创则是网站持续发展的核心,因为只有转载、没有原创的网站是没有未来的。针对一件事的评论,“自己先于别人写出来”“独家之言”“独到观点”等等是最主要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如“澎湃新闻”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原创平台,其“社论”专栏从2014年8月10日的《五论新常态:开放也需新思路》开始,以平均每天发布一篇的频率延续至今,在评论独家、内容深广、版面设计和受众互动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成为一个影响力较强的品牌专栏。
  5.表达的自由性和平等性。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门槛较低,所以一般人均可根据自我的认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平等地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加之网民参与评论时无需真实姓名和身份,这就使得评论语言更具个性色彩。如针对高房价问题,有网民就发出“穷人永远就买不起房”“开发商丧尽天良”等尖锐的声音。
  6.影响的扩散性。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网络新闻评论不仅会对所评论的新闻事实产生广泛影响,而且还会促使人们由此及彼,把视角、笔触延伸至其他事件、领域,产生扩散效应,进而推动事情的进展或解决。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网络的力量”。如网上针对“山东辱母杀人案”的上亿条评论,不仅反映了民意,更牵出了伦理、高利贷、涉黑等话题。
  网络新闻评论的不足
  作为一个新生的评论体系,网络新闻评论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
  1.严谨性不够。在网络上,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发表任何评论,有时一个“顶”字或点赞就可以是评论,如果写错了或者不满意自己的评论可以重新参与,观点也可以随时改变,不用像报纸那样字斟句酌。其实这样随意性太强、思路不太严谨的评论在网上占有很大比例,有时难免观点偏颇,所以应对此加以正确引导。
  2.深刻性不够。据调查,目前中国7亿多网民中75%小于40岁,近80%为高中以下学历,超80%月收入不足5000元,这样的结构决定了绝大部分网民不可能对新闻事件作出更深刻的评论。即便有一些有力度、深刻性的文章,也容易被淹没。另外,一些评论家还未有在网上发表评论的习惯,或根本就不想在网上发表。
  3.权威性不够。论权威性,报纸最高,也最值得人们信赖。而网络在这方面却存在着先天不足,比如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泥沙俱下,评论是由大多普通网民而非对舆论有强大引导力量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发出等,这就使人们对网络新闻评论的采信和认同度不高,大多数人只会把网络上的新闻评论作为参考而已,从而削弱了其权威性。
  总之,网络新闻评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渐趋成熟,并日益形成自己的特色。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评论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作用也会越来越显著。它将在解放思想中实现统一思想,在多元文化中确立核心价值,在深入对话中凝聚社会共识,在正面交锋中捍卫党和人民利益,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贾晓红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04期

  • 第2017-12-03期

  • 第2017-12-02期

  • 第2017-12-01期

  • 第2017-11-30期

  • 第2017-11-29期

  • 第2017-11-28期

  • 第2017-11-27期

  • 第2017-11-26期

  • 第2017-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