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驻站记者要有全局意识才能讲好基层故事

  在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你们要想做好记者,就要像古希腊的巨人安泰俄斯一样,踏踏实实踩在大地上,就会涌出源源不断的力气。”
  当时的我似懂非懂,现在想起这个故事却感到别有深意。2011年1月,我成为一名记者,作为一个行业新人,我心中有太多问号。“如何寻找写作灵感?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如何写出打动人的报道?”这些问题都深深让我困惑。
  在基层摸爬滚打6个年头后,和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群众都能打成一片后,方才渐渐体会到,记者只有“永远踩在大地上”,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让“笔头”真正活起来。
  所谓“永远踩在大地上”,指的便是记者一定要扎根基层,亲身感受这份热土上的风物人情,以真诚的笔触如实记录,而非闭门造车,靠借鉴他人文章和自我臆想完成报道。
  基层丰富的线索,能擦亮记者发现新闻的双眼。一篇好报道,往往从选材开始便定下了基调。但在找选题时,我常为生活中无题可写而感到烦恼。但在走基层时,我渐渐发现,写作可以“百无禁忌”。契而不舍的农村退休教师给教育部纠错,除夕夜贫困户家里过大年,站在收割机上拍摄麦收的照片……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一线的新鲜素材、丰富生活和生动事例,使我增长了从基层“寻宝”的眼界和阅历。
  走入基层写基层,就是要求记者视角向下,走入广大的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村居社区、车间工地寻找“活鱼”。微观的视角,有时候可以让民生新闻更加鲜活动人。
  眼见为实,走基层让文字具有现场感,使报道拥有真实鲜活的质感。芮城退休干部高文毓,30年来坚持深山植树,把所有积蓄投进大山,为了多植一棵树,生病了都不舍得买药,自己硬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像到这样伟大的人竟然就在我们身边。于是,我将所有细节如实地写在了稿件里,让报道多了鲜活的现场感。
  但是驻地记者长期派驻地方,生活、工作的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最怕出现的情况就是丧失全局观念、缺少全局视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跳出地方看地方,一是及时跟进全省发展趋势,二是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优势、特殊难题。
  运城作为农业大市,更是果品种植大市,无论是农业发展模式还是果业种植技术,都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运城驻地以来,笔者就一直关注当地的现代农业和果业发展情况,并尝试了解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经过几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多数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相互之间无序竞争,面对大型市场主体又丧失话语权,这也是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弊端。
  在结合运城苹果出口美国这一大背景下,笔者马上开始走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分析十年发展以来显现的困境、整合突围的可能性,撰写了多篇果业发展助推果农增收的报道,受到了一致好评。
  走入基层写基层,就是要求记者视角向下,走入广大的基层一线,在田间地头、村居社区、车间工地寻找“活鱼”。微观的视角,有时候可以让民生新闻更加鲜活动人。
  党报的基层报道要转变观念,树立受众本位意识。讲好故事不能太“高大上”,这样容易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只有强化民本价值取向,融入人文关怀,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才会得到读者喜爱。要多报道发生在普通群众生活中的平凡事、稀奇事,将基层活动与读者联系起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多走进群众生活,寻找新闻线索,深挖新鲜素材。
  而要让“民生视角”真正落到实处,党报在报道中只有增强平民意识,重视普通人的感受,让报道的视角向下,更多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以鲜活的“人”和“事”为载体,通过对普通群众的经济活动进行扫描,才能让经济报道“有血有肉”,才能使枯燥的经济报道“活蹦乱跳”起来。这就要求党报在报道中要做到“三贴近”,把视角下移,把焦点投向丰富的经济社会生活,倾听和反映群众的呼声,这样的经济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
  用生活化的新闻切入点,生动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呈现给读者,把枯燥乏味的经济报道变得像讲故事一样生动形象,既容易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也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党报的经济报道只有走出固有模式,把报道的视角放得低些再低些,才能真正做到“接地气”,才能真正“活”起来。
  党报的报道要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去把握。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容易产生很多的看点,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报道要“接地气”,就必须活一些,要有现场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这样才会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才能拉近党报和社会大众的距离,才能让群众喜闻乐见。要讲好老百姓经济生活中的故事,像社会新闻那样,注意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才能做好报道这篇大文章,改善党报经济报道形态,提升报道质量。
  走进基层“接地气”,能够延伸新闻触角,让采访对象、普通百姓与你没有距离感,把你当成自家人,跟你说心里话。党报工作者只有不辞辛劳沉下去、耐得住清苦寂寞,通过基层的艰苦历练,才能培养善于发现和捕捉新闻线索的本领。只有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接地气的报道,才能血肉丰满、鲜活而有生命力。

  (王荔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运城分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04期

  • 第2017-12-03期

  • 第2017-12-02期

  • 第2017-12-01期

  • 第2017-11-30期

  • 第2017-11-29期

  • 第2017-11-28期

  • 第2017-11-27期

  • 第2017-11-26期

  • 第2017-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