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就是驻守在前沿阵地的“突击队员”。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驻站记者如何充分利用身处一线优势,积极挖掘、延伸新闻资源,在精准上发力、在专业上用功,采写出接地气、冒热气的精品之作,值得探讨。
一名优秀的党报驻站记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向报社发回新闻报道,还应该胸怀大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深入基层,主动出击,在报社的重点报道策划、重大宣传战役、重要典型宣传中当先锋、打头阵、作主攻,把新闻做得有声有色。要在服务地方中心工作的同时,保持驻站记者的相对独立性,要坚持按新闻规律办事,坚守新闻记者操守,时刻维护好党报记者形象。
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发扬“脚板精神”,深入基层融入基层
上接“天线”就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党报记者是党的思想纲领的宣传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就是要有政治素质,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受众,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大局意识。大局是党报记者心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舵,要在工作实践中,反复培养和锤炼自己的大局观。面对目前新的形势和任务,驻站记者要学会站在全局看问题、置身大局想问题,研究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大事,把新闻报道放在中央以及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来考量、定位,才能在采访和写作时摆脱狭隘眼界的束缚,站在纵观社会全局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局根植于基层。要把握大局,就得深入一线采访,得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研究。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驻站记者最大的优势就是长期在基层工作,身在基层的“活水”之中,离实际、离生活、离群众最近,捕捉到“活鱼”的几率最高。只有深入田间地头、山庄窝铺、工矿企业,把“走转改”作为永无终点的新闻实践,用“脚底板”跑新闻,才能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才能将大量第一手的新闻事实与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读和诠释地方党政部门的决策,写出更多活生生的、接“地气”的新闻作品。
要树立写好稿意识,手中经常储备一批新闻线索,随时发现、捕捉新闻点
写好稿、写大稿是驻站记者的立足之本,因此,它应是驻站党报记者必备的素质要求和重要职责。一名记者,心中要经常想报道,手中要常常拥有一批报道线索和报道题目。反之,自己手中没线索没题目,常需领导指派,领导派给一个题目或一个报道线索,自己完成后又无事可做,工作上就很被动。
媒体竞争,内容为王,质量制胜。驻站记者采写新闻大部分情况下靠单打独斗,这就需要驻站记者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脑子里时刻装着众多新闻素材和话题。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报纸宣传工作需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如参加当地政府的一些重要会议,即使没有报道任务,也要去旁听,了解新政策、新动向以及这些政策与动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要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对各条战线的新创造、新思想、新突破来观察和判断,要创新思维方式,研究地方经验,储备一批线索。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要发挥驻站记者身处一线的优势,做到选题准确、反应迅速。这就要求驻站记者必须时刻紧绷新闻这根弦,随时发现和捕捉新闻,积极挖掘、延伸各类新闻,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要积极与地方媒体记者合作,在“旧闻”中找到别人忽略的信息和视角,挖掘当地鲜活新闻,在新闻的“第二落点”上继续“烹调”,将“硬新闻”软包装,通过报道形式的改进,增强硬新闻的可读性及亲和力,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新鲜感。
驻站记者要做一个敢于与领导交往、善于与采访对象交流、乐于与周围群众交朋友的“社会活动家”
社交活动是驻站记者了解社情民意、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是采访工作的开始,可以是知识积累、人脉拓展和灵感迸发的过程,也可能就是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功“抵达”。作为一名驻站记者,与当地党政部门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要积极主动加强和驻地的沟通交流,学会与驻地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的人广交朋友,要把自己定位于社会活动家,活跃在社会大舞台上,不仅要做写文章的高手,还要多方面接触、了解各种情况,要有一批能够无话不谈、乐意提供各种信息的人做朋友,只有掌握纯熟的社交手段和社交艺术,才能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采写中才能得到多方支持,汇集各方面材料,记者笔下的新闻方会显得更为丰满,写出来的报道才能更有说服力,更加全面、公正。
总而言之,驻站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记者的个体形象,更关乎新闻单位的整体形象。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既要有大局意识,把握好中央方针、政策,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为所在报社报纸提供优质稿件,又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除此之外,对记者这份职业倾注热情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了这份热情的投入,就会主动出击,关注社会现象,精心琢磨选题,深入基层采访,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条条鲜活的新闻就会淌出笔端。(作者单位:山西日报)
郭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