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迎难而上的脱贫之路—— 朔州市平鲁区脱贫攻坚收官记

  • 平鲁区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谢宏 摄

  •   2017年岁末,塞外平鲁分外寒冷,一场围绕脱贫攻坚、年底“摘帽”的战役正在火热进行。
      平鲁之贫不是一日,平鲁之困也不只一村。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限,这里祖辈贫困的现实从近代延续到上世纪改革开放,部分群众依然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之下。
      统计数字显示:2017年底之前,平鲁必须帮扶26个贫困村、1911户、5194人脱离贫困,方可完成全面脱贫“摘帽”任务。
      外界的看法是,受贫困扰多年的平鲁,每向富裕迈出一小步,都非常不易,今年底要在全省实现率先脱贫,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平鲁区委书记吴晓斌对此态度坚定:“我区年底保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请上级领导放心,请平鲁百姓放心。”
      身处平鲁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们,正在完成的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干部,这既是使命也是应有的担当,必须得完成。
      对于上级党委而言,这就是军令状。
      11月初,记者带着关心和疑问,深入平鲁了解这里的脱贫攻坚情况。

    书记立了军令状 贫困农家变了样

      “平鲁区要提前三年实现全部脱贫,率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平鲁区委书记吴晓斌告诉记者,“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我们根据平鲁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组织协调机制、干部驻村管理机制、资金保障和监管机制、考核督查机制、宣传动员机制、档案管理机制,确保完成这项脱贫攻坚重任。”
      据了解,该区组建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54个单位负责人是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联席会议16次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抽调353名工作队员成立了81支扶贫工作队,对293个村进行包村帮扶,组织32家企业对80个贫困村进行结对帮扶。
      11月初,在下面高乡赵家洼村,记者看到灰白相间的砖墙、整齐祥和的小院、屋内粉刷一新的墙壁后,难以相信眼前是一处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房主人姓黄,他说,过去房子破旧不堪,是政府出钱出人,进行修缮才变成这样。
      旧貌换新颜的黄大爷家,院子里农具、秋粮都摆放有序,屋子里被褥叠放整齐。老人说,现在环境好了,人也有精气神了,每天的日子过得很快乐。
      陪同采访的该区新闻中心主任谢宏说,黄大爷家的变化是全区的一个缩影。这个变化的后面是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有干部说,“进得了院、上得了炕、端得起碗”,这是干部下乡驻村帮扶的标准。
      平鲁区委副书记、区长马占文说:“我们按照省委、市委的要求,在区委的全盘统筹下,根据平鲁实际,从‘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等四个方面着手推进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然而,要让贫瘠的土地,变成希望的沃野,还有很多具体的困难等着他们去攻坚。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精神提振”这个说法,平鲁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玲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农民在政府的帮扶中,除了物质改善和收入增长外,精神提振更为重要。人活就是活一股精气神,如果缺了这个,一个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下面高乡黄大爷家的变化正好印证了闫晓玲部长的说法。
      在闫晓玲部长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该区扶贫办主任燕长春,他说“绿色帮扶”是平鲁区精准扶贫的全新做法。机关干部每人出资1000元,春耕时交到贫困户手中,帮助解决种子和种植的资金问题;秋收时再以市场价格从农户手中把农产品买回来,这样做不仅消除贫困户生产的困难,同时也解决了销售的问题,机关干部还吃上了绿色食品。
      干部们对这个做法也打心底认可,他们可以带孩子深入田间,和农户一起种植秋收,体验农活带来的快乐。
      据统计,该区2546名干部出资200多万元开展“绿色帮扶”,实现了“双赢”效果。

    掰指细数年收入 一年净赚1万多

      在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黄大爷掰着手指对记者算起了账,国家政策好呀,他和老伴儿的养老金、粮食直补款、入股分红,再加上自己种的十多亩地,一年下来有近1万元的收入。
      平鲁区统计局局长党仲介绍,他们的扶贫工作队在西水界乡包了4个村,30个贫困户,工作队常住村里,协调帮扶干部完善扶贫资料,与贫困户沟通交流,在围绕区委提出的“三大行动”上发力。
      朔州市扶贫办主任雷福海说:“平鲁区在实施爱民暖心工程中,目前要做的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文化精准扶贫等多种办法来提高贫困户的生活水平。”
      目前,该区整治村庄156个,修缮道路200多公里,户均投入3000元,改变贫困户户容户貌,达到院内干净、室内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和院内摆放有序。
      行之有效的做法,让贫困户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但如何让这个变化得以持续,脱贫农户不再返贫?记者采访又有新发现。

    补短板要见实效 真脱贫方可持续

      在扶贫路上,平鲁区一路探索、一路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平鲁特色的扶贫之路。
      补齐贫困户精神动力短板问题,平鲁区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动力。
      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大力发展杂粮、中药材、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采取政策特惠补贴、大户带动脱贫、小额信贷链产业“三大模式”。对杂粮种植每亩补贴达到104元、薯类补助99元,对纳入区级规划实施分散式光伏扶贫项目的每户补助1.5万元。
      在大户带动脱贫上,以资源变资产、资本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这样“三变一有”的主线,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通过股权把各种资源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带动贫困户长效稳定脱贫。
      据统计,该区整合资金326.5万元,组织引导477个贫困户在9家企业参股分红,去年户均收益6772元,今年预计达到9522元。
      在小额信贷链接产业模式上,坚持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为157户贫困户提供贷款785万元,集中投入到14家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参股分红,为261户贫困户提供贷款922万元,用于自营发展种植、养殖、光电等产业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遇见了该区工商银行朱秉成行长一行,他告诉记者,一户农民,银行给5万元贷款,平鲁共有42户接受了这项帮扶,有200多万元以股金的形式进入合作社,年底合作社将3000元红利发到农民手中。这么好的事情农民只需认定一张身份证,年底只管拿钱。
      该帮扶政策的优点是既帮助合作社解决了资金问题,又给贫困农民创造了获取红利的条件,农户脱贫得到保障。
      像这样的例子在平鲁还有不少,改变昨日的贫困面貌,旧貌换新颜指日可待。平鲁区委、区政府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走出贫困的信心何尝不是右玉精神的体现。

    本报记者 赵冰峰 刘成根 刘业飞 实习记者 崔晓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16期

    • 第2017-12-15期

    • 第2017-12-14期

    • 第2017-12-13期

    • 第2017-12-12期

    • 第2017-12-11期

    • 第2017-12-10期

    • 第2017-12-09期

    • 第2017-12-08期

    • 第2017-1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