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新闻报道工作从广义上讲和普通记者是相同的,但从狭义而言,又有着很大不同之处。笔者就记者站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在记者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首先要具有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
做记者除了是一名信息的传播者之外,同时也是一位分析问题、研究工作、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者。
一条信息到了记者案头,首先要站在政治和大局的立场分析这条信息,应该如何处理才最为妥当。比如,农民工清欠工资问题,记者站记者首先要分析拖欠工资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拖欠,农民工的具体情况,以及拖欠之后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都需要了解。
是老板有钱不给,恶意拖欠,还是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等其他原因,对记者决定如何处理这条消息起着关键作用。如果通过记者采访,与当事双方进行沟通协调后,不需要报道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当然是选择不予报道。如果需要通过报道才能促进问题解决,就需要通过记者认真细致地采访调查,如实地进行报道,从而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
在记者站的办公室,记者经常会接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希望主持公道,希望曝光黑暗。这里面有真有假,就像香港电影里面的古惑仔给警察报信,有的是窝里斗,有的是使暗箭,有的是打击报复,各种目的都有,当然也有的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伸张正义。这些都需要记者根据丰富的采访经验去判断。
如果判断不准确就会出现被利用或伤害无辜的结果。
所以,记者在对待每一条信息时,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政治观念、大局意识。唯此,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好记者。
二、无论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许多活动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出现,会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党委、政府关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重要政策,基本上都是通过一些全局性会议向社会公布,这些会议本身传递的信息就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很高的关注度。但是,空洞、枯燥、乏味、呆板的报道形式,往往是人们诟病时政新闻常用的字眼。
试想,时政信息不能有效地传播,舆论影响力从何谈起?党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如何贯彻落实?
因此,作为记者站记者,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从读者的角度去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选取题材、提炼主题,求新、求活、求特色。从而使会议新闻言之有物、领导活动有血有肉、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真正发挥好时政新闻的作用。下面,我谈几点经验。
(一)摸清导向做好时政新闻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也成为老百姓不太关注、关心的新闻,记者写出来的稿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会议召开都是“隆重的”,领导讲话都是“重要的”,下基层都是“深入的”,时政记者离开“要求”、“强调”、“指出”等强硬的词汇,几乎写不出稿子来。领导活动报道的程式化、冗长、乏味、空洞成为我们新闻宣传的痼疾,且久治不愈。
如何抓住会议中的新闻,打破目前会议新闻报道的沉闷局面呢?
会议新闻的责任之一是正确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策和意图,基层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这些都是会议报道的重点。比如,对重要会议中全篇报告,可以抓住要点分门别类地择出多条新闻,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对于非程序性的会议新闻报道,要摸准读者对会议新闻的需求心理,努力采访到同读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
会议中往往有大量的信息,尤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政策信息、决策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等,都是受众所欢迎的。新闻媒介通过会议报道所传播的各种信息,对于经济建设、市场建设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在当前新闻竞争中,信息量的大小,是争夺读者、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转换视角做活时政新闻
作为记者站记者,经常要参加当地党委宣传部通知的各种会议,如何搞好会议报道,真正做深做活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迫切需要记者不断突破心理误区,转换视角,及时调整工作心态,从根本上扭转现状、提升报道质量来做活时政新闻。
敢于突破唯上心理,寻求上下共同关注的最佳结合点,把握好会议和领导活动中领导与受众所共同关注的内容。
要做好新闻报道,记者应该采用新的取材角度、新的报道手法和新的处理手段,尽量把报道作出新意,达到吸引读者的效果。
今年8月末,朔州市右玉县打造的大型音乐史诗《唯有牺牲多壮志——右玉精神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在平鲁区展映。
多家媒体根据宣传部安排,做了常规消息报道,山西经济日报朔州记者站的记者发现了其中一个领导与百姓都感兴趣的点,那就是剧情。
记者在发表消息的同时,又采访了演员、剧组和观众,这么一部巨作是怎么完成的?展映之后的社会效果如何?在文章中都给予回答,领导和读者都很认可。
还有一次,怀仁县新闻中心给记者站发来一篇稿子,内容是县委书记邀请本地企业家召开座谈会。文章一改过去作风,转换角色,紧扣参会人员说真话献良策、县委书记征求意见谋发展来做文章,灵活使用了参会人员谈“美丽乡村建设”、“羔羊产业该如何发展”等发言。记者将企业家问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税收及县委书记的答复,原原本本记录了下来,发表在网站。记者还巧妙立意,大胆取舍,将该条新闻命题为《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新春座谈求“点子”》。
该新闻打破了以往只说领导的惯例,使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县的经济发展水乳交融,生动贴切,很具亲切感、亲和力。这条新闻不仅获得了读者的表扬,也获得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肯定。
事实上,只有不依赖文件、讲话稿,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才能挖掘出时政新闻中鲜活的,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及相关细节。
党委和政府每召开一次会议,都是为了解决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而且,每个领导的行事风格不一,手法各异,有眼光的记者往往能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以此为切入点来做报道,让会议新闻“活”了起来。
所以,记者站记者做好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不仅是让受众及时了解所处时代的大政方针,还关系到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记者站记者做新闻,在尽可能消减程序化的同时,可以通过转换视角来表现其新闻价值,挖掘其内涵,表现鲜活事物。
作者系山西经济日报社驻朔州记者站站长 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