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华风晋韵

万荣文化的格局与气度

  • 万荣后土祠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气度,决定格局。
      坐落在峨嵋岭台地上的万荣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一座有着包容胸襟与融合智慧的文化之城。

    (一)自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的晚秋,汉武帝刘彻来到黄河与汾河的交汇地汾阴县(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祭祀后土(土地总司神),泛舟汾河,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秋风辞》。
      纵观华夏,名楼高阁者不可胜数,然唯有江苏南京阅江楼与万荣之秋风楼因古代帝王而蜚誉诸夏。方今,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次的《阅江楼记》早已荡然无迹,而唯有汉武帝刘彻之《秋风辞》一直咏诵至今,与濒河屹然之秋风楼中的碑刻益彰流芳,默默见证着滔滔黄河与汾河千百年来的交汇互溶,孕育着这块土地宽广从容的胸襟与气度。至此,万荣文化有了根和源,也奠定了其包容博大的气度格局和融通天下的气质禀赋。
      自轩辕黄帝“扫地为坛”,洎汉武帝刘彻五次到汾阴祭祀后土,迩及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拜后土,至宋元,历史上共有八位黄帝二十四次祭拜后土祠。沿承有序的祭祀,使其所具有的那份皇家底蕴,不断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浸染滋泽,逐渐衍生发展形成了以“后土文化”为代表的根祖文化、土地文化和感恩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后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中,这一文化不仅一直处于正统文化的上流层,为中华文化养成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之禀赋提供了活水源头,也成为万荣文化自源体系形成的底蕴和渊源。
      今天的后土文化,除了具有恩化天下、兼容并包之所能外,亦成为连接海内外华夏同胞的文化桥梁和纽带。通过后土祠,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海外游子到此寻根问祖,祭拜后土。后土文化亦肩负起华夏民族新的时代大义。

    (二)自信


      古圣先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和代表,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脊梁,也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历史格局与走向。从先秦开始,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先后有纵横家张仪、大孝子董永、外交使者薛道衡、西秦霸王薛举、斗酒学士王绩、李世民的高参薛收、文中子王通、宰相薛元超、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宋体书法鼻祖薛稷、铁汉公薛瑄、大善人李敬修等等无数先贤巨匠诞生于万荣这片土地,他们所代表的廉政文化、孝文化、善文化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是万荣文化最深层的底蕴积淀,代表着万荣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标识,甚至奠定了万荣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基石和轴心。
      南昌濒江而立的滕王阁,早已是蜚声中外的名楼了。而它的出名,则与一个万荣人最为攸关,即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正因为王勃写了《滕王阁序》,才使此楼得以同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辉映时世、名震遐迩,成为洪洲之标帜、赣府之徽证,乃致千余年来竟屡颓屡建多达20余次。
      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史称“河汾门下”。“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范的清明政制、繁华世景之一。而在李世民的旌召与延揽之下鼎力营建这一盛世的精英群体中,则当以文韬武略、功勋盖世的魏征、薛收、杜淹、李紇、李靖、杜如晦、陈叔达、房玄龄等人为魁首。而这些人,却皆出于“河汾门下”,统统都是文中子王通的学生。
      在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唯有一人由朝廷下诏从祀孔庙,他便是万荣人薛瑄,世称“薛夫子”。他不仅集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于一身,同时因秉公执法、耿直可风、清廉为官而名垂青史。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土壤,才为万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自觉自信的基础,才让万荣文化有了正统的血脉根源,有了横贯古今的纵深,有了万荣文化自立自强的精神底色。

    (三)自嘲


      如果说,古圣先贤璨然可观的思想是万荣文化自信的资本,那么,盛长于这片土地上的幽默奇葩——万荣笑话,则是对这种自信的否定和升华。这种否定和升华,基于万荣人所特有的一种本质精神——zeng气。
      这里有个万荣笑话,说老万赶着坐火车,他刚一进站,火车就开动了。他连跑带喊让停车,火车就是不停,气得他跺脚发誓:“好吧,咱明天再说!”第二天,他早早买好票,又第一个排队进了站,可就是不上车。眼看火车慢慢地开走了,他才举着手里的车票,瞅了火车一眼说:“哼!昨天你轻轻闪了我一下,今天我可美美闪你一下,看你以后还敢吗?”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则自嘲自讽的笑话罢了,而在万荣,这样的笑话最早被叫做“zeng气”。这其中,除了一股子不服输、不听劝,爱争强的劲头外,更透着倔气、憨劲和傻气。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喜欢讲笑话,很多人都爱听笑话,而敢于用笑话的方式来自嘲自讽、自己贬低自己、自己黑自己的,恐怕也只有万荣人了。究其根源,在于自信,在于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
      于万荣文化而言,这种自嘲的力度越大,其反作用力也就愈大,其内蕴深厚的融合力与创造力也由此激发出来。这一破一立,不仅展现出万荣文化面对未来的气魄,亦显示浴火重生的万荣文化面向未来的胸襟和气度。正是以这样的格局与气度,万荣文化涵养化育了一代又一代万荣人,在每个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神话与传奇。

    (四)自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万荣文化以其特有的创新精神,再一次改变了数以万计的劳苦大众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在全国“注音识字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中,万荣人率先在全国创出了经验,被中央两次发文推广,使无数的文盲有了用文化改变命运的机会。通过此事,万荣这座小县城还一度办起了人民大学,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高。
      在发展体育运动中,万荣“海鸥”女子锻炼队闻名全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上世纪90年代,万荣人喊出了“穷县立壮志、小县创大业”,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路就是生产力,修路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口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大修路活动,成为了全省典型。
      新世纪以来,万荣又着眼于在笑话文化上作大文章。靠着一张“中共中央国务院,山西省委万荣县,地方国营水泥厂,支部书记兼厂长王二旦”的笑话名片,把万荣笑话传进了中南海,笑遍了全中国,把万荣笑话做成光盘,出版成书,建造了笑话王国,把一个小小的笑话做成了一项特色文化大产业。
      依托全县果业发展,万荣人民又将文化植入苹果产业,开发文化果。把万荣笑话的基因植入苹果,提出了“一个快乐的苹果”品牌,让万荣苹果借着万荣笑话畅销全国。
      一路实践探索,一路融合创新。可以说,万荣文化通过“自嘲”的自我“忧患”意识,主动开启了自身的发展变革,又通过一系列转换、嫁接和升华,不仅形成了“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万荣精神的雏形,也使万荣文化开始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主动拥抱未来,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主动承接新的格局,展现出新的气度。

    (五)自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支撑,同样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经济振兴、民生福祉的内在动力。万荣的发展需要以万荣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
      时间的节点来到了201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依托万荣深厚的文化积淀,全力打造“文化名县”,重点开发后土文化、笑话文化、“李家大院”善文化、产业文化、特色旅游文化、名贤文化、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八大特色文化,不断增强县域文化的软实力。
      2017年8月25日,首届山西文化艺术节期间,根据万荣历史名臣薛瑄事迹改编创作、作为万荣廉政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之一的大型廉政历史剧——《铁汉公薛瑄》在省城太原上演,瞬间在省城刮起了一股“廉政风”,为党员干部勤政为民、干事创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在文化名县建设的推动下,万荣“非遗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已经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12个、市级1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6人,市级19人。此外,万荣的群众文化也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在全县悄然兴起的“农民剧社”,把根植于群众的民间文化,用当地的蒲剧、眉户、笑话剧等方式呈现出来,为群众带去了新的文化体验。同时,在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当地群众积极发扬万荣文化中的zeng气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涌现出无数脱贫典型,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典范。
      在万荣八大文化的引领下,万荣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变成了真金白银的“硬实力”,万荣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力转化成了更加强劲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的自强。

    (六)自华


      古语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与人而言如此,于一方地域而言,亦是如此。于万荣而言,“腹之诗书”便是那博大精深的后土文化,是无数古圣先贤的才气智慧,是那一个个带着zeng气的万荣笑话,是万荣的一草一物,是万荣的一木一人。
      通过这些“万荣元素”经年的蕴蓄堆积、发酵升华,万荣文化所赋予这座城市的气质精神也在逐渐地凸见和清晰,这种气质中包涵着宽广、博大、自信的襟怀,折射着兼收并蓄的融合智慧,反映了万荣人敢想敢干、勇创一流的精神品质,彰显着万荣文化的格局与气度,闪耀着“万荣精神”的光芒。
      今日之万荣,彰显万荣文化气度与格局的万荣方案、万荣理念、万荣智慧、万荣精神,越来越受到瞩目。今日之万荣文化,贯注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民生进步之中,体现的是万荣文化包容进步的宽广胸襟,折射的是万荣文化兼济天下的从容气度。
      抚今追昔,万荣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给我们留下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让我们捧腹的笑话段子,一位位让我们敬仰的先贤大儒,而是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毫无疑问,万荣文化,伴随着世代万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为人称颂的,也应该是其格局与气度背后所折射的那份历久弥新的万荣精神!(万荣县委宣传部课题组执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19期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 第2017-12-15期

    • 第2017-12-14期

    • 第2017-12-13期

    • 第2017-12-12期

    • 第2017-12-11期

    • 第2017-12-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