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之事,影响心情,不如出去走走。红男绿女,换衣总早一季,未及春来,遥看草色。一天天老去,奢望也一段段消逝,伫立窗前,望着季节走过,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完美不存在,心中景致与身外景致,期待之后,往往脱节。人生最好的故事在青春,中年之后,对行走不再迷恋,景致已不在户外,更对一张老照片、一个老物件、一件老悬案、一首老歌曲感兴趣。笑谈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往日情怀,便是当下年轻人的现实风景。
倪思云:“松声、涧声、山禽声、野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已极喜,闻子弟读书喜又不可言矣!”此闭门读书也。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开门办学也。钱穆看出了其中门道:“向来只闻劝人读书,不闻劝人游山。但书中亦已劝人游山。孔子《论语》云:‘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即已教人亲近山水。读朱子书,亦复劝人游山。君试以此意再读孔子、朱子书,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记》,岂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从读书中懂得游山,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乐。”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二者可兼得乎?
正月开岁,二月绀香,三月桃良,四月秀蔓,五月鸣蜩,六月精阳,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十月获稻,葭月潜龙,腊月嘉年,全年都是好日子,未必全年都有好心情。性情开张,心迹堂堂,闲旷洒脱拔俗,好游,足迹几遍天下。落日余晖,身影佝偻,“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非亲临不足以体验,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对苏轼而言,却也是颠沛流离的旅行。相对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者,其所到之处,皆留诗文,东坡不幸海南幸,后人怀之,并以之命名。为人宽大如海,或与广游有关,而广游又可使宽大胸怀。
左思“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或因“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与之相对,“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郑板桥与左思似,《板桥自叙》云:“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其也不与之往来,憋在屋里画竹子,不使人间造孽钱,至多在院内“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康熙版我邑《介休县志》云:“城垣内砖外土,周围八里。城门四道,东名捧晖,西名临泽,南名迎翠,北名润泽。”最好的故事在县城,最好的风光在城外,出城门,郊野皆景,未尝拒人。茂树村阴,阡陌小径,绿云影里,粉霞织就,不过四五十年工夫,已成幻象矣。
介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