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以户为基攻坚本质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晋中路径

  • 核桃产业带动中国核桃之乡左权农民脱贫致富。 邢兰富 摄

  •   12月4日,在全省贫困村提升“冬季行动”观摩暨晋中市以户为基“双落实、一达标”精准扶贫左权现场推进会上,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对晋中市“以户为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晋中市提出的“以户为基”,基点抓得非常准确、特别精到,抓住了最重要的穴位和靶向,既体现出执行中央政策的毫不含糊,也表明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的精准点穴。
      今年以来,晋中市坚持把“以户为基”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以户确定扶持对象、以户实施扶持项目、以户落实扶持资金、以户制定扶持措施、以户派驻帮扶力量、以户检验脱贫成效,着力打通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推动晋中脱贫攻坚步入了新境界。预计2017年,全市将有6.9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239余个贫困村退出,昔阳县率先摘帽。

    精准扶贫从一本小册子开始

      11月16日,晋中市委常委、左权县委书记王兵带领6个督查组,分赴该县栗城乡7个贫困村检查帮扶手册填写情况,并入户对账核查,当场反馈问题54项,要求乡镇限期整改。今年以来,左权县党政“一把手”已经先后30余次带队检查帮扶手册填写及所填内容的部署安排情况。
      什么样的小册子,值得一个县全县上下如此重视。在左权县寒王乡政府,记者见到了这本红皮册子《晋中市精准脱贫手册》,这本册子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本。册子里面内容详尽:有户主信息、因何至贫、主要脱贫措施、帮扶单位、具体责任人、该享受哪些补贴……晋中市扶贫办主任侯文亮告诉记者:“我们把为贫困户因户施策、以户制定扶贫计划和脱贫方案作为落实‘以户为基’的‘第一道关口’,为所有的贫困户编制了《精准脱贫手册》,不仅逐户明确了具体的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而且明确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不仅敲定了帮扶总的‘任务书’,而且拉出了具体的‘时间表’、‘施工图’;不仅要算贫困户年度收入的账,还要以季度算账,看帮扶成效,做到一本册子管全面、一本册子管到底,实现了通过手册看精准、通过手册找不足、通过手册查责任、通过手册评真伪、通过手册做鉴证,实现了对扶贫过程的全程留痕。”
      据了解,这是在全省率先以市为单位统一制发的精准脱贫手册。目前,该手册已经在晋中市域所有贫困户全面普及,小册子正在发挥大作用。左权县委书记王兵告诉记者:“通过认真填写、完善、核对手册的过程,进一步锤炼了干部的工作作风,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愿意买账认账,对于推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进度意义重大。”

    产业为基,因户施策,实施以户量身定制式脱贫

      养牛大镇——和顺县横岭镇,在省纪委驻和顺工作队的帮扶下,先后争取资金400多万元,新建、扩建养牛区5个,购进1000头母牛,解决了贫困户多年来买牛养牛难的问题。同时,协调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金捐建双孢菇基地、葡萄种植园,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和葡萄,走循环产业路子。目前,仅此三项已经带动该镇102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而在昔阳,山西厚基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宋以斌,利用公司旗下的农牧科技公司启动了肉鸡养殖扶贫项目。采用“集团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模式,吸纳3个乡镇、17个贫困村入驻,等项目全部运营后,可带动119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左权县全力确保帮扶对户到人,脱贫一个不落。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立足县域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组建了90多家造林绿化、农建水保、造地整地专业队,吸纳带动贫困人口2065人,人均增收4000元;针对缺乏技术的贫困户,开展核桃产业技术培训50余场、2万余人次参加,目前,全县2.2万贫困人口人均种植核桃面积2.3亩、增收2053元;针对劳动能力不足的深度贫困户,将光伏产业作为兜底产业。目前,全县发展屋顶光伏电站1860户,其中,1500户屋顶电站已经并网发电,年均增收3000元。同时,用金融扶贫方式为全县5100户贫困户贷款2.2亿元,户均增收2588元。
      今年以来,晋中市举全市之力,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手段,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项目。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积极帮扶贫困户发展优质高效核桃经济林、优质小杂粮、特色养殖、菌类、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带动全市28893个贫困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了村有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贫困户有项目、有劳动能力、有技能。同时,按照每户有1-2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到年收入50%以上的要求,倒查产业到户情况,做到了一户不漏,强化了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产业支撑。同时,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到户到人。截至目前,全市扶贫小额信贷9.5亿元,超全年任务4.5亿元,完成率全省第一,年底可望突破10亿元。在榆社,贫困户通过“贷资入企”,可连续3年获得年均3000元以上分红收入。持续推进光伏扶贫到户到人。全力推进6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光伏扶贫受益扶贫全覆盖,户均增收3000元,打造了“政府主导、国企实施,金融支撑、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兜底扶贫”的晋中模式。

    政策叠加,创新机制,全力破解深度贫困和返贫问题

      左权县寒王乡,对于全乡建档立卡的894户贫困户,帮扶措施应有尽有,帮扶产业应带尽带,惠民政策应享尽享,环境面貌全部改善。乡党委书记张雪平告诉记者:“所有贫困户能够享受的帮扶政策,全部叠加享受,全乡贫困户最少享受一项足以支撑其脱贫的帮扶措施,最多的享受到8项。所有的政策性补贴,都确保了不漏一户,不少一人,能叠加的就叠加。”
      针对一村一乡无力解决贫困户脱贫的问题,左权县从县级以上层面统筹政策、资源、要素抓好贫困户脱贫。采取“政府出项目、能人组团队、贫困户做‘股东’、市场机制保运作”的办法,将政府“扶”、能人“带”与群众“脱”有机结合了起来,趟出了“政府+专业工队(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今年以来,县政府先后拿出总投资1.07亿元的农建水保、整地造地、造林绿化项目180个,通过“议标”由95支扶贫性专业工队承建,带动205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目前,晋中全市精准确定深度贫困村170个、深度贫困人口32485人。针对深度贫困群体,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晋中特色的硬政策:推进特色产业在深度贫困村全覆盖,确保每村至少有一个惠及所有贫困户的主导产业;对深度贫困户发展杂粮、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给予财政补贴;全部免除深度贫困户安全饮水工程负担费用;吉利集团订单班每年资助左权、和顺两县1000名贫困中职生的指标优先覆盖深度贫困群体生源;在深度贫困户中全面实施“四联通”、“五洁净”、“六要六有”工程;对60岁以下因失能享受低保的深度贫困户,再给予一定资金资助;明确市、县两级财政帮扶深度贫困村的资金比一般贫困村高30%以上;确保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对深度贫困村帮扶资金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联系帮扶、单位包村帮扶、县际结对帮扶、企业合作帮扶、挂职帮扶、对口帮扶“六个帮扶”机制等,推动了深度贫困攻坚工作全面提档加速。
      针对因病返贫问题,晋中市全面落实“三保险、三救助”政策,确保贫困户在县域内、市级、省级住院医保目录内费用个人自付部分分别不超过1000元、3000元、6000元。强化“双签约”服务,任务完成率100%,实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体全覆盖。针对因学致贫问题,深入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雨露计划教育扶贫等政策,推动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针对因灾返贫问题,在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市县财政出资1500万元,大力推进对贫困户增收具有显著支撑作用的核桃、养牛等产业的保险覆盖,确保了贫困群众不因灾减收。提前一年实现“两线合一”,将因病因残年老失能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实现了应保尽保,强化了社会救助的兜底功能。

    领导重视,提升标准,追求高质量脱贫,决胜本质脱贫

      由市委书记、市长同时担负组长的“双组长带头、双班子协同”的脱贫攻坚“双组长”制,是晋中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大亮点。此举表明了晋中市举全市之力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行动。截至目前,晋中市本级扶贫财政投入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扶贫小额贷款完成率全省第一。
      着眼于“本质脱贫”和高质量脱贫,在省定脱贫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晋中市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的指标任务,拔高了脱贫标准。
      其中,户脱贫在省定5项指标基础上调整为:贫困人口脱贫以户为单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且达到“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四联通、五洁净、六要六有”(“一稳定”,即有基本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四联通”,即通电、通互联网、通广播电视、通手机信号;“五洁净”,即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六要六有”,即住房要有玻璃和纱窗,庭院要有大门和围墙,屋内要有床柜和桌椅,电器要有电视和电话,人要有自信和自立,家要有好的习惯和家风)。村退出在省定13项指标基础上调整为:贫困村退出实现“一高一低”、“五有”、“四好”目标(“一高一低”,即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要高于1万元,贫困发生率要低于2%;“五有”,即有一批基本完备的基础设施、一套基本完善的公共服务、一个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一个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一个核心引领的村级党组织;“四好”,即村容村貌好、户容户貌好、精神风貌好、社会风气好)。县摘帽在省定14项指标基础上把贫困发生率由2%以下降至1.5%以下。
      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对于晋中的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晋中始终把‘坚守底线、拉高标线,以户为基、本质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严导向、实标准,是全省首家把贫困户脱贫、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在国省定指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完善细化延伸,既没有盲目拉高,更没有随意降低,实现了国省要求与晋中实际的紧密结合,对全省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 郝光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25期

    • 第2017-12-24期

    • 第2017-12-23期

    • 第2017-12-22期

    • 第2017-12-21期

    • 第2017-12-20期

    • 第2017-12-19期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