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论 坛

人物报道如何更打动人

  人物是时代的灵魂,人物通讯永远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类型。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榜样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责任。新时代,如何让报道更打动人心,是值得记者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树立记者的独立风格
  人物特稿最能体现记者本人风格和特色,也最容易成为记者入行的“立人之作”。
  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她通常在采访中将与采访对象的谈话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全文发表,在每一篇报道前,她都有个前言,谈她对采访对象的看法,并交代此次采访的来龙去脉,比如她是如何得到采访许可的,采访是如何进行、又是如何结束的等等。她的这种风格后来被很多人效仿,甚至被引入西方一些大学新闻系的课堂,冠之以“法拉奇式”文体。
  又比如,《南方人物周刊》主笔易立竞,眼光独到,总能捕捉到熠熠星光背后的文艺情怀,然后又非常理智地表达,这种捕捉的能力和理智的分析是她的标签。同样是“南方系”的吴虹飞,文字含有温柔的力量,笔触妩媚而锋利,这与她本人是玩摇滚的上海女人个性分不开,当然也同她长期在社会上细致观察不无关系。
  还有的记者以描写现场情景和气氛见长,有的以刻画人物性格著称。尽管作者的风格迥异,手法有别,但总的来说,他需要在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性、现场情景等方面多花工夫。村上春树说:“有希望之处定有磨炼”,做不一样的记者,就要不断锻造自己。
  一个好记者在写人物报道时,应该做到,即便不署名,大家都能从文章中看出是这个记者写的,里面能够充满个人的味道和气质。记者写新闻就像匠人在手工作坊打造精品一样,而人物报道则是匠人中的匠人,在打造精品中的精品。
  抓住人物的点睛故事
  当然,不能为了记者形成个人风格,而置故事于不顾,这是舍本逐末。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主编丛玉华曾在太原理工大学做关于人物报道的演讲时说:“采访,是一种抵达。”这种“抵达”是高级的,是与被报道人物心灵某一点的深度契合,并迸发出的动人力量,所以,有的记者会说,故事没有让我泪目,我是不会写的。
  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却不容易,其中一个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按照时间顺序,一字不落记录成长过程,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这种人物可以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可能都是采访时自己缺乏主题意识,没有特别成型的想法,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只是有文照录。这种按照时间顺序写人物的,也最好写,但却缺乏内核,很少有出彩的地方。
  当然,并不是说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
  写人物,归根结底是写人物的故事。
  人以事传,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记起某个人,是记起这个人的几件事。我们谈论某个人,只有谈论他的几件事才能给人留下印象。所以,写人物,就是要写好人物的故事。故事写生动了,人就活起来了,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焦裕禄能打动我们,是因为他不顾一切带领群众治理沙漠;陈景润打动我们,是因为他毕生都在解一道世界数学难题;“最可爱的人”打动我们,是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阻击敌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是抓住了“纲”,其他工作围绕它来进行就可以了。《华尔街日报》曾在纸媒日衰时期保有大的发行量,关键在于一直坚守讲好故事,讲好人物的故事。
  挖掘人物的典型个性
  采访时,要挖掘人物的故事,多问、多听、多看。人物的故事多多益善,都收集起来。要注意每个故事的完整性,包括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等要素要齐全,更要注意感人的细节。
  写作时,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故事、戏剧性强的故事,提取人物所特有而别人没有的故事,理清其内在逻辑关系。选定后,下笔写时,眼光要广阔,要突破就故事写故事的窠臼,更要突破宣传表扬的窠臼,要想到,是在写一个真实的人。
  仅有这些还不够。
  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叙述。如《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这个人省吃俭用,抠到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的“抠”与“不抠”来写。因此,写人物报道时,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写的主题才不会散乱。
  再如,写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分。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就围绕“本分”写,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侧面。
  人物报道就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尤其在正面典型人物的报道时,切忌描写成“高大全”式的形象,铺展开所有的好处去讲,反而让人记不住,形象扁平,不像是来自于生活,读来也对人物的印象不深刻。比如,写科研团队或某位科学家,经常会说他(他们)“同心协力”“彻夜不休”“德高望重”;在写某位教师时,常常会讲他“孜孜不倦”“废寝忘食”“蜡炬燃烧”……如何避免人物“千人一面”,是值得每个记者深思的问题,也是人物报道永恒的命题。(张晓丽 作者单位:太原晚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25期

  • 第2017-12-24期

  • 第2017-12-23期

  • 第2017-12-22期

  • 第2017-12-21期

  • 第2017-12-20期

  • 第2017-12-19期

  • 第2017-12-18期

  • 第2017-12-17期

  • 第2017-12-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