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对策 人人有技术
“畖底的西瓜阳隅的桃,石门的藏香猪满山跑;郭家庄的山楂裴社的菜,礼元的药材双季槐;薛店的药材片连片,侯村的苗木和大蒜;神柏的花椒满地苗,河底的花椒大红袍;东镇河底和后宫,农民四季收药忙;石门的连翘食用菌,桐城的菜棚村连村”。初冬时节,记者在闻喜采访时,学会了这样一首顺口溜。这是当地发展“一村一品一主体”、对症下药“拔穷根”的一个缩影。
位于我省南部、运城市北端的闻喜县,贫困发生率高达5.8%。为了实现2017年底脱贫1.4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以下的既定目标,该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心组织实施了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村村有产业,稳定脱贫有支撑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支撑。闻喜县按照“15611”总体思路推进产业扶贫,就是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以“五有”为标准(村有主导产业、有带动企业、有合作社、户户有项目、有技能),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贫困户、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支持”的办法,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程。
今年该县重点为53个贫困村确立了具有传统优势和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发展设施蔬菜450余亩,露地蔬菜4500余亩,无公害蔬菜900余亩,食用菌100余万棒。发展中药材2300余亩,栽植油用牡丹1.1万余亩,干果经济林1700余亩,水果经济林5800余亩。在大象、牧原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牛、羊、猪、鸡等畜牧养殖存栏量增加了38万余头。
产业扶贫让村村有特色,家家有出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又重焕生机。“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位大哥拉着记者的手高兴地说。
户户有对策,因户制宜搞帮扶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对策。
闻喜县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因村因户制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以“聚焦深度贫困,凝心聚力攻坚”为主题,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社会扶贫等措施;对已脱贫户,实施金融保险、产业扶贫、外出务工指导培训、大学生补贴、危房改造、雨露计划等6项措施,确保其稳定增收不返贫。
对一般贫困户,除落实以上6项措施外,新增加医疗救助、中小学教育救助、光伏扶贫等3项措施,确保贫困户不因学、因病致贫;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发展“种养加”项目,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对兜底户,除落实以上9项措施外,兜底人员全部纳入低保,60岁以上人员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兜得起、稳得住。
为彻底改变贫困村贫困户面貌,按照“五不五有”(不能住危房,要有大门和围墙;不能没门窗,要有玻璃和纱窗;不能没家电,要有电视和电扇;不能没家具,要有床柜和桌椅;不能脏和乱,环境要有改变)和“五净一规范”(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院内摆放规范)标准,大力改善兜底户家居生活条件,提振脱贫信心。
人人有技术,自主脱贫劲头足
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出路,脱贫产业因地制宜,让贫困户走出贫困的劲头更足了。如何进一步变“输血”为“造血”,由“帮扶脱贫”到“自主脱贫”?闻喜县的做法是实施培训就业扶贫,让贫困户变身技术工人,然后通过安排就业和自主创就业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同时带动更多人学技术,能就业,能致富。
今年以来,该县通过举办“春风送岗位”暨就业扶贫服务等多场专项招聘会,为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已安排就业135个;以5家定点培训机构为依托,为483名贫困劳动力进行了养殖、电焊、家政、烹饪等7个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全县4169名易地搬迁贫困户中有技能需求者提供免费精准职业培训。
技能培训和春风送岗,不仅解决了一大批贫苦户的就业问题,还培养了不少创业带头人和脱贫带头人,百姓脱贫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12月12日,闻喜县召开脱贫攻坚决胜冲刺动员会,会上传来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闻喜全县53个贫困村、14524名贫困人口退出的线下程序,线上标注已经全部完成,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130户326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脱贫攻坚的各项重点工程基本完成,各项退出指标已全面达标。会后,闻喜各部门、各战线又快速投入到脱贫攻坚决胜冲刺战役……
本报记者 杨永生 李影 实习记者 尚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