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17年创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数九寒天,阳泉市的扶贫攻坚会战却热火朝天:各帮扶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纷纷来到贫困村,有的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有的为农民上课,讲解扶贫政策;有的入户调查,更新扶贫手册内容……
这是阳泉市开展扶贫攻坚集中整改、对标提升、冬季会战“五个一”(整治一条街,做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打扫一间房,做到户容户貌窗明几净;讲清一本书,做到扶贫政策群众知晓;完善一手册,做到扶贫手册真实可靠;赢得一满意,做到群众满意、扶贫见效)行动中的几个片断,也是该市精准扶贫的缩影。2017年,我省下达阳泉市的减贫任务是8100人、整村脱贫村44个,目前已实现8978人脱贫、47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强化组织领导发挥扶贫攻坚三级网络效能
2017年初,为高质量完成我省下达阳泉市的减贫任务,阳泉市委、市政府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这一目标,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两个〈实施意见〉的实施办法》和《全力推进深度贫困村攻坚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该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实行“挂图作战”,下足“绣花”功夫,明确了由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县、乡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形成了扶贫“三级网络”——市委书记陈永奇、市长董一兵扛起第一责任人责任,按照“四个亲自”要求,既抓工作部署,又抓督导落实。以分管行业的副市长和分管扶贫的副市长为“双组长”的9个行业扶贫专项领导小组同步成立,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县乡党委政府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分解任务,传导压力,强化担当;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均强化了全员扶贫的工作机制。对11个脱贫任务较重乡镇书记,实行台账管理、在市委全会述职制度,不脱贫不调离,脱不了贫组织调整处理。对脱贫攻坚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行一票否优机制和考核后进约谈机制,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军法从事”,形成了压力直达、措施接地的推进机制。
同时,该市还抽调3名有基层领导工作经验的正县级干部带队组建3个督导组,对县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常态化驻点督导,逐季逐月逐旬督查落实任务,抓进度、抓节点、抓过程,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阳泉市34名市级领导、96名县乡领导、130个市级单位、130名第一书记、207名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130个贫困村。市级4444名党员干部、县区7642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市12940户贫困户,实现了党政领导包村、机关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包户、第一书记住村帮扶“四个全覆盖”。
创新思路方法推出脱贫攻坚全新模式
平定县岔口乡甘泉井村党支部联系包括3个贫困村在内的8个村党支部,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带动贫困村“领头雁”换脑筋、长本领,通过吸纳贫困农户,帮助他们在农业龙头企业就业。目前,已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这是阳泉市“好村领差村、富村帮穷村、强村带弱村”脱贫攻坚模式中的一个样板。
阳泉市立足贫困人口规模不大的实际,以“最有理由走在全省前列”为定位,聚焦深度贫困,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总结出了“好村领差村、富村帮穷村、强村带弱村”的脱贫攻坚阳泉模式,其内涵是通过联村党建、融合发展、结对牵手、联村开发等方式,由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的村与贫困村结对帮扶,给贫困村以思想上、行动上的影响和带动,充分调动贫困村自我发展和“我要脱贫”的积极性,培育贫困村集体“造血”功能,为脱贫之后奔小康奠定基础。
随着新的脱贫攻坚模式逐步推广,仅阳泉郊区就有10个经济强村、27家优秀企业的100名优秀党员与27个贫困村、100名困难党员牵手结对,做到扶持一村、变化一村、见效一村。
阳泉市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个创新之举是抓住关键环节,超常规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开发区对张家洼村旧村进行园区建设,以旧房置换的方式实现了贫困户“零自筹”,为搬迁户配建了商铺,提供了公益性就业岗位,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人、钱、地、房、树、村、稳”等七方面问题。
阳泉市坚持守住对象精准界限、住房面积标线、搬迁不举债底线、项目规范管理红线、资金使用高压线“五线”,提升对象精准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工程竣工率、搬迁入住率、群众满意率“六率”,紧盯存在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区别对待、妥善处理,制定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发扬钉钉子精神,补齐短板、攻克难点。各县区分类施策、统筹推进,按照“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的原则,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支持引导驻地国营省营企业、重点市属及民营企业和亿元以上县属企业,以投资扶贫项目的形式,围绕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实施开发性农业建设三大任务,扶持贫困村和有带动潜力的相邻村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截至目前,阳泉市共有10家企业积极投身“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中。
做实扶贫产业长远谋划做到授人以“渔”
盂县梁家寨乡骆驼道村地处偏远,立地条件差,脱贫步伐迈得不快。村支“两委”认真研判全村优劣后发现,骆驼道村依山而建,日照时间长,村民屋顶无遮挡,适宜发展光伏产业项目。于是邀请专家论证、制定扶贫方案,动员村民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如今,骆驼道村不少村民家的屋顶上安装了光伏蓝板板,大伙儿高兴地说:“以后家里用电不仅不花钱,还能赚钱。”
骆驼道村的成功范例,让大家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实际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让贫困户有事做、有钱挣,贫困户才能主动作为。基于这一认识,阳泉市立足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脱贫链,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干鲜果经济林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光伏发电、旅游观光、电商物流等产业扶贫;出台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和《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因地制宜选好配优脱贫产业,突出科技支撑,创新帮扶模式,发挥主体作用,产业扶贫之“花”开遍山城。
目前,全市未脱贫的79个贫困村中,78个村有了主导产业,73个村建立了合作经济组织,71个村有了带动企业;全市未退出贫困村的2360户贫困户中,2002户有了增收项目,形成了平定县以中药材、盂县以畜牧、郊区以果业为主导的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贫困群众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
发挥行业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强力后盾
2017年,阳泉郊区旧街乡后山村贫困村民李光荣,加入了郊区龙泉沟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后,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小有结余。在阳泉,像李光荣一样依靠生态建设脱贫的有1064人。同时,阳泉市卫计、住建、教育等20多个主要部门主动担当,发挥各自行业优势,围绕影响和制约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盂县西烟镇上文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21人。其中,因病致贫18户、因残致贫5户,65岁以上贫困人口36人,“看病难”成为长期困扰村民的一大难题。2017年,阳泉市卫计委以健康扶贫“双签约”活动为抓手,稳步推进健康扶贫措施落实。上文村第一书记窦逗介绍说,“双签约”后,医生主动找病人把脉问情况,乡村干部、驻村干部打电话帮病人报销医疗费,村民都说方便多了。截至2017年11月,阳泉市卫计部门建立“1+1+1”家庭医生团队281支,3万多名贫困人员实现了健康扶贫“双签约”。
同时,市住建部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176户,全部分解到户并开工建设;市教育部门积极落实助学政策,为1603名贫困学生发放了资助金;市人社部门免费为77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落实养老、医疗、重大疾病保险等制度;市商务粮食局组织部分电商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培训;市农委下派农技师到户,利用农闲时间教贫困户种植、养殖技术……
据统计,全市130个市级帮扶单位为帮扶村确立产业项目147个、办实事156件,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136万元。
帮扶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凝聚起全社会致力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阳泉全市人民“在全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齐心奔小康的梦想渐行渐近。
本报记者 张文华 通讯员 刘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