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间土窑洞被雨淋塌了两间,剩下的两间屋里是上世纪90年代的衣柜、组合柜和一台陈旧的电视机,“这贷款能不能放?审贷会能过吗?如果放出去会不会成不良?”看着眼前的一切,襄垣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张伟心里五味杂陈。
2016年6月份,襄垣迎来入夏的第一场雨,大家感受着久违的清凉,水碾村村民申虎燕非但不轻松,额头上的疙瘩反倒拧得更紧了,自家的房子是十几年前挖的土窑洞,加上久未修葺,能不能熬过这场大雨真是难说!
2016年9月,轰隆一声响,申虎燕家的窑洞在多场连阴雨后塌成一堆烂泥。
“你瞧我这种情况能不能贷上两万块钱修修家?老张家种苦参,还有村里那个养鸡场都是你们给他放贷款才干起来的。”申虎燕经村里人介绍找到了襄垣农商银行三农与小微中心。“只要符合规定要求,我们一定支持!”听完申虎燕的情况,客户经理张伟撂下一句话就和申虎燕到“家”里落实情况。
“这贷款能放吗?”一心想帮申虎燕的张伟从水碾村回来却犯了难,夫妻二人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现金流量表、损益表更是惨不忍睹,现在连四间窑洞也塌了两间,审贷会拒绝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陪调客户经理也忍不住出言劝告,“万一这笔贷款真放出去成了不良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啊!”
“不行,我得再去水碾村一趟,你跟我去!”陪调客户经理的一番话反倒激起了张伟的牛脾气。当天下午,张伟和陪调客户经理再次来到水碾村,逐户走访、搜集申虎燕夫妻的各类软信息。“夫妻二人都是实在人,老申开挖掘机,媳妇儿在矿上食堂做饭,从没听说欠过谁家的钱,他就是自己不吃饭也得还你们贷款!”听到张伟他们开口询问申虎燕夫妇的情况,四邻八舍的村民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帮腔”。从村口到村尾,20户村民100余人竟无一人说申虎燕夫妇的“坏话”,能吃苦、乐于助人、讲信用、口碑好的形象也更加坚定了张伟帮申虎燕的决心。
事实证明,想帮被“硬数据”卡住的申虎燕并不容易,两次入户调查、两次上会,两次被退回补充资料,原本非常坚定的张伟开始怀疑这笔贷款还能不能放出去。
“咱们信贷管理的相关规定你也清楚,他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又是这么个情况,属于‘拒绝类客户’,风险太大,拒了吧!”看到张伟再一次把申虎燕的资料提交了上来,审贷会成员纷纷皱起了眉头。“咱们不能只看硬数据说话,也得用软信息分析,申虎燕做人做事很讲诚信,从不欠别人钱,我愿意签第一责任人,大家看行不行?”听到审贷会原来硬邦邦的拒绝意见有所松动,张伟马上跟进。
连续四个小时的“硬怼”,审贷会成员最终通过了该笔贷款。2016年9月12日,申虎燕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2万元修房款。2017年5月,四间明亮的砖瓦房在被冲塌的窑洞旁边立了起来,申虎燕再也不是抬不起头的“窜房檐户”了。2017年10月,贷款本息全部还清,期间申虎燕未发生一次逾期!
“数据分析是基础,但个人诚信状况、邻里关系等软信息也是判断客户还款能力、还款意愿的重要依据,‘软硬’结合才能跟老百姓心贴心啊!”上门回访的张伟看着在新房里忙前忙后的申虎燕,忍不住感慨起这笔突破“硬指标”发放的“拒绝户”贷款。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王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