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要确保实现17个国定贫困县和9个省定贫困县摘帽、22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61万人口脱贫。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各抒己见。
宋枫春代表建议,扶贫工作既要抓好产业扶贫,也要抓好市场开拓,以减少农产品季节性销售难和价格波动对农民增收影响。
冯立新代表建议,打赢脱贫攻坚,应重视解决政府隐性债务,出台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免收配套资金政策;将深度贫困县二十五度以上坡地的红枣林,享受退耕还林经济林政策补贴,帮助做大做强中国红枣之乡的红枣富民产业,同时将临县列为省级红枣深加工示范县。
张广勇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方向和重点,着眼于区域变化,从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地区转变;着眼于贫困对象变化,从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着眼于攻坚进展变化,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
马文杰代表建议,给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更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招商引资、土地方面的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引进产业项目享受省、市级层面,特别是综改区的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延伸产业链。
列席代表申联彬建议,扶贫要扶技,就是要狠抓技术培训,让贫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这是治本之策、长远之策。要抓整合,把分散在扶贫、农业、人社、教育和群团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坚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乡土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努力增强适用性、扩大覆盖面。要树品牌,借鉴吕梁护工、天镇保姆等经验,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培养一大批家政、护理、家装、汽修等适用人才,形成规模、叫响品牌。要帮输出,有关部门要牵线搭桥帮助找门路,还要排忧解难当好“娘家人”,真正让老百姓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稳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